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七章 立碑瀚海 (第2/2页)
在这时继续说道:“提督,我们一时也不会离开,不如多立几块碑,乃至地里也埋几块,写明这里是我皇明之地,这样将来即便有蛮夷来此毁碑,也不能尽毁,我明人若有后世争气者也来了此地,或能通过存档笔记发现,而重新立起来,不知公觉得如何?” “另外,时下天子意改旧礼而立新礼,是礼制更复古圣人义,而新礼本意就在于礼下庶人,匹夫亦当被国重视,故何不也把从征将士乃至伙夫的名字也刻上去,让后人知道,他们也为开辟国疆做了贡献?” “包括从征路上的阵亡与瘐毙者!” 梁元龙这时又提议起来。 “甚好!“ “当这样做!” 李如松对此表示赞同,且立即就安排人去按照梁元龙的意思办。 在场的将士听后就脸有奋色。 而这时,李如松因看见碑上刻的不他失礼的名字,便不由得回头对不他失礼说:“公也该有汉名,这样刻在这里,才显得有体面一些。” 这个时代的汉民族因重新驱除鞑虏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又还没像历史上一样亡于区区数万建州女真之手,而成其奴,所以不他失礼和汉朝时匈奴愿取汉民以彰显自己更高贵一样,也是想有个汉名的,也愿意汉化的,以体现自己与别的蒙古人不同的。 甚至,因为这个时代汉文明本就代表高贵,所以,很多异族会主动改汉名,有的甚至会心羡慕之,但又自卑觉得自己文化不够而不敢。 而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也是不敢贸然取汉名而担心惹大明天子不喜而已。 所以,在李如松这么说后,不他失礼道: “希望能因这次的功绩,请天子赐国姓给我们,这样就好请有名望的贤士给我取个汉名了。” “陛下一定会愿意赐国姓于公的。” 李如松说了一句,便看向了南方。 而在他身后,一刻满汉字的大碑则高高的立在北方,如一雕像在傲视着后世的贝加尔湖。 …… 几个月前的万历十二年十月的一天。 在南方的大明京师紫禁城,养心殿内。 因天晚欲雪,一阵阵寒风吹得黄叶响,也让气温骤降,朱翊钧便躲进了暖阁内,拥毳衣而守着铜炉,准备看密奏,且先将李如松的密奏拿在了手中,看了起来。 刚略微看了几眼,朱翊钧就沉下脸来,随后就开始拿笔誊录名单,誊录完后就大声吩咐道:“来人!” 张鲸忙走了进来:“请皇爷吩咐!” “按照名单,将这些人拿了,下诏狱问其通夷乱礼之罪!” 朱翊钧把一份誊录有名单的手谕丢在了张鲸面前。 “是!” 张鲸忙从地上拾了起来,然后双手捧着手谕倒退着往外而去。 朱翊钧则继续看起别的武将密奏来,而看着看着,他又笑了起来:“好,好,好个李如松,朕就知道,他在边镇会整顿一下风气!” “回来!” 但朱翊钧在看见桂瑾、解生等的密奏后,又不由得喊了一声。 张鲸忙又走了回来:“请皇爷吩咐!” “传方逢时来见朕!” 朱翊钧这时了一句。 (本章完) rg。rg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