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_124 滚回去阵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4 滚回去阵亡 (第2/3页)

    听到这话,徐达立刻转头看过去,脸上有点疑惑。

    他听说这个驸马只是南京城外一个农村的孤儿,刚成为驸马而已,能拿出五万贯钱?

    朱元璋显然知道他会想什么,便给他解释道:“……驸马解决了天花瘟疫,朕许一个世袭爵位,结果他不要,就要五万贯钱,用来帮燕王奖赏!”

    听到这话,点将台上几个刚从边关赶回来的国公,顿时大惊,然后立刻露出了佩服之色。

    这个驸马,真得不错,竟然如此重情重义!

    这么想着,他们便纷纷转头去找那个之前被他们完全忽视的驸马。

    结果这一看之下,他们顿时就有点傻眼了。

    就见那个驸马竟然直接跑去了阵亡将士待着的那个圈子里,这都还没开战呢!

    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啥意思?

    朱元璋也是纳闷,当即吩咐身边的太监,让他去传驸马过来。

    “杀……”

    两支人马开始比试了。

    正想看戏的张一凡,却是被叫到了点将台上。

    “你这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有点纳闷地问道。

    几个国公,也都在打量驸马。

    虽然驸马上一次抽签的时候,其实已经上过点将台。但是,他们远没有这一次更为认真地打量驸马。

    几位国公的目光,那是犹如实质一般,盯得张一凡都有点不自在。

    不过此时,他正在回答朱元璋的话道:“儿臣阵亡了!”

    “……”听到他的话,顿时,点将台上所有人都被他弄蒙了,这还没有开战就阵亡了。

    张一凡当然不会真得拿朱棣出来当借口,只是解释道:“儿臣假设水土不服,还没开战,就阵亡了!”

    “……”点将台上所有人一听这理由,当场就服了。

    竟然还考虑到水土不服,自己先阵亡了!

    朱元璋回过神来,当即冷哼一声道:“你就是怕疼!”

    虽然不是真刀真枪地打,可这些都是精锐,比试起来的时候,那可都是用力的。虽然没有性命之忧,可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那是绝对正常的事情。

    张一凡早就发现了,之前蓝玉和靖海侯比试的时候,好多“阵亡”的将士退到阵亡区时,腿都是一瘸一瘸的。

    要知道,这些可是大明军队中的精锐,不是真得特别疼,不至于表现出来。

    此时,听到朱元璋这话,张一凡呵呵一笑,也不分辨。

    “滚回去阵亡,回头朕再收拾你!”朱元璋见了,没好气地训了一句。

    张一凡的功劳,他是知道的。因此,实际上并没有特别介意,只是有点哭笑不得而已。

    “遵旨!”张一凡听了,赶紧回应一声,离开这个点将台。

    几个国公看着他消失在点将台上,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皆是无语。

    这个驸马,好像不像常人!

    然后,他们重新把目光看向比试场。

    结果,这一看之下,顿时都震惊了。

    就见吴祯的手下,已经把燕王的五百军士团团包围,可是,已经阵亡的将士,大部分都是穿着黑袍的“倭寇”。

    仔细再看,他们一下就发现了关键所在。

    就见燕王的手下,虽然是被吴祯所部包围,但是他们大约十来个人一组,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阵法,长枪短刀的,配合极为默契。

    站前面的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还有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用标枪杀伤当面之敌的同时,长牌手和藤牌手还掩护后队前进,同时又能与敌近战。

    那‘毛竹’兵利用毛竹前端的枝杈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同时又能掩护后面长枪手的进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后面的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毛竹’兵。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他们的当面之敌,也就是吴祯手下假扮的“倭寇”,被杀得进退失据,不知道怎么应对,连连败退。

    燕王朱棣就在战阵中间,不断发号施令,让手下五百将士分成了好多鸳鸯阵,趁着“倭寇”被杀得手忙脚乱之时,展开了追击,压根不给对方重新整队再战的机会。

    猛一看上去,要不知道的,还以为燕王的兵力要多于靖海侯的兵力,是燕王所部在包围靖海侯所部了。

    “这……”

    点将台上,还有点将台下,皆是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一幕,不但文官这边意外,就连目光独到的国公侯爵等开国名将,也全是意外之色。

    当然,有一个人,一点都不意外,那就是朱元璋了。

    他看了朱棣练兵之后,就立刻认识到,朱棣肯定会赢。也是如此,他才会大动干戈,又是要封靖海侯为公爵,又是不顾边疆的危险,把镇守边关的名将都召回来看这场比试。

    他就是要向全天下人展示,老朱家可不只是他老朱一个人会打仗!

    不管你们在外建了多少军功,老朱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