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商业构想 (第1/2页)
在嘉靖帝以前,明朝的等级是极为森严的。 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裳、裙裤、鞋子,包括妇女戴怎样的头饰。 甚至各种等级之人穿戴哪种颜色的服饰,皆有定律。 比如,教坊司乐艺女,不能与普通民妇一样,必须青卍字巾,系红绿搭膊,常服则绿头巾,以区别士庶之服; 乐妓的家属,只能穿毛猪皮鞋,男子一律只能戴绿巾,反正都是一色的绿,估计绿帽子一词自此流传。 各行各业,不管谁穿的出格了,便是僭越,是要定罪的。 罪名可按服装穿错的严重程度,或杖责,或坐牢,严重的杀头警告。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规定,无非是因为王朝初立,百废待兴,他想明确等级,各行各业,各行各事,不得逾越。 同时,老朱也向所有人暗示: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穿怎样的衣裳。 一旦消费超过了收入,盲目地攀比,不光是风气问题,也是道德问题。 当然,大凡条令过多,早晚是要被推翻的。 随着经济发展迅猛,在时代大趋势的冲击下,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的这些禁律便成了摆设,百姓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甚至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徒步走在大街小巷中。 朱允熥一行人畅游于此,不时品味凤阳当地特产。 繁华的街道上,见那边排着几十米的长龙,吃货朱桂兴致大增,主动跑去凑热闹。 经过打听,说是前面有一家百年老店,以制鹅掌出名。 因购买者多,掌柜不得以限制出售之数量。 所谓物以稀为贵,越是限量,抢购者越多,往往每日天尚未亮,店门口购买鹅掌的人已排成长龙。 有些人为了一尝该店的鹅掌,不惜托熟人走后门相购。 朱允熥更是惊奇,笑叹明朝人也知饥饿营销,且越发对此美味垂诞三尺。 “前面还有几十个人,可有法子不排队购得此美食?” 美食在前,朱桂颇为焦急。 朱允熥笑了笑:“这还不简单?” 说着,径直走向鹅掌店。 朱桂和朱权原以为他会插队,仗着官家的身份强行买卖。 可让他意外的是,朱允熥竟顺着门庭若市的鹅掌店往里走。 几人忙跟上去,看他如何行事。 众人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转过一道照壁,便可见一座大大的落院。 同时,一股浓烈的腥臭味亦扑鼻而至。 此处鸡飞狗跳,鹅毛满天飞,嘎嘎的鹅叫声不绝于耳。 朱允熥回头笑道:“此店如此畅销,后院定会有作坊,呐,便是此处了。” 众人无言,这家伙脑子倒是灵活。 几人顺着鹅叫声步入一家院子,果见东南角的围墙下面有一水池。 水池周围架了许多油锅,锅底下火势正旺,且过重滋滋作响,冒着淡淡的白烟,应是在烧油锅。 “这便是制作鹅掌的作坊?” 细细看去,每只油锅的前面均站一两个粗布麻衣之人。 他们手里抓着大白鹅,一手紧捏着鹅的翅膀,另一只手则抓了鹅脚往油锅里浸。 鹅掌触及沸油时,“滋”的一声,冒出一股白烟。 鹅痛欲绝,边叫着边费力挣扎蹬着油锅,溅起道道油花。 这时,那人就势将鹅投入池水中。 没过多久,再次将池中的鹅抓起,将那鹅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