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章 皇权不下乡?我成立舍区深入基层! (第2/4页)
。 朱元璋从前主要的团结对象是农民,现在改成了地主附带农民。 这就是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他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看到了全局的面貌,找到了取胜的方法。 在军队建设上选“富民子弟充宿卫,名曰御中军”。 此外,朱元璋还大量吸收地主充实自己的队伍。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农民革命的旗帜,但他却继续利用红巾军的名头来吸引团结农民,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每攻陷一地,朱元璋必定会拉拢当地的乡绅、儒士、贤人,朱元璋尤其重视读书人,顺从也好强迫也好,这是朱元璋的宗旨。 得到了地主的支持,粮食、钱财、兵卒,这些东西都有了! 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明确自己真正的敌人,建立统一战线,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所以,朱元璋走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 击败了所有阻碍他的敌人。 朱元璋深刻认识到,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地主汇聚起来的力量有多么庞大,自己根本无法根除,甚至需要仰仗这些人。 即便开国,创立明朝,朱元璋也发现,这股力量无法小觑。 自己只能抑制,不能重压,否则全国大乱。 即便是现在,朱元璋慢慢的推行抑制这些地主策略,各地还是会常常出现民变,兵变,造反的人跳出来。 洪武三年、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出现了四次起义军造反事件。 特别是洪武十四年,广东爆发了首领号称“铲平王”的起义,聚众数万! 这还是只算规模大的,小规模出现了十几次都忽略不计了。 背后无一例外,都是地主的策划,推动。 所以说,当朱元璋看到李逍上任第一天,就拿当地的地主开刀,就觉得李逍还是太年轻了。 “就当磨炼,不过是一县之地,随意他折腾。吃了亏,才能懂得如何治民。” 朱元璋笑了笑,将秘奏放在了一边。 他的目光落在了正在养心殿写策略的两个孙子身上,朱允熥和朱允炆。 这两个孙子,他都是尽心栽培。 特别是朱允炆,更显聪慧,朱元璋更为喜欢。 看完秘奏后,朱元璋心血来潮,招了招手:“允炆、允熥你们过来。” 闻言,两人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走了过来,拱了拱手。 “皇祖父。” “皇祖父。”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道:“假设你们是一县之父母官,管辖之地有乡绅,地主欺民、压民,该如何处理?” 这算是朱元璋给两个孙子的考题。 朱元璋已经感觉朱标身体越来越差,或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之中,开始培养下一个‘朱标’。 这样的考题,每日都在进行。 都是从各地锦衣卫密报传来的真真切切发生在大明的实际问题。 随着问题抛出,两人反应皆不相同。 朱允熥则是眉头微微皱起,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而朱允炆显然淡然很多,站的笔直,做思虑状态。 朱允炆之所以这样卖力的表现,也是有所猜测,他看到自己的父亲朱标,身体越来越差 他是有机会的,但机会不大。 因为自己是庶长子。 虽然现在母妃转为太子妃,但庶长子的名头还没变。 反观朱允熥,嫡次子,虽然母妃已故,但身后还有常家、蓝家的支持。 自己唯一能仰仗的,也就是只有眼前这位皇祖父朱元璋。 讨得他的欢心,才能为自己增加一点筹码. 此时,朱允炆眼咕噜一转,随后毕恭毕敬鞠了躬,率先道: “回皇祖父,律法之威严所在,便是公平、平等二字,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必须严惩,以儆律法之威,百姓惧之而不犯。 “不过作为一地父母官,不能呆板,要灵活变通。惩罚不变,严格按照律法。” “但毕竟父母官治理一县之地也不容易,一县之地动辄万人,甚至几万人,凭借县衙几十人难以管理。” “所谓皇权不下乡,即便是朝廷,也需要这些乡绅配合治理。” “因此可酌情考虑,从中调节,既让百姓得利,又让乡绅服从管教。” “如果是那种十恶不赦之人,严惩不贷。拉拢一批,打压一批,保持平衡即可。” 朱允炆这一番回答,可谓是十分漂亮。 朱元璋提出一个问题,他便举一反三。 先说如何处理,那就是树立律法的威严。 如果律法没有威严,将来治理也就更难了。 但作为父母官,可不能站在当地地主阶层的对立面,那工作十分难以开展。 所以应该从中调节,让地主退回利益,百姓得利,树立官威。 又让当地地主、乡绅阶层得一些面子。 方便日后配合父母官的工作。 最后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如果真的得罪了一股地主势力,那便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维持平衡。 “嗯,说的不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