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六章,收复济南9, (第2/4页)
“桐计划”步伐,策反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组建有权威的中国中央政权,建立统一的、强大的皇协军,用他们来对付胶东军和八路军。这样,效果要比对中国人生地不熟的皇军好的多。 至于山东作战,寺内寿客观地说,再没有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前,对江强部以小部队袭扰作战为主,避免更大损失。 公审谷寿夫实况转播结束后,江强的宣传攻势还在继续。一部庄严的审判的电影也开始在上海和南京哪里公开放映, 黄薇当记者好几年了,算得上资深报人了。她在上海新闻界小有名气,和那些外国记者都有联系,有自己的信息沟通渠道。 这丫头,家里是南洋的橡胶园主,从小受的是美式教育,读大学后学的都是西方的新闻理论,讲究的是新闻的轰动效应。也就是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那一套。在上海的报社工作期间,黄薇写的稿子通常都会按照老板的要求,在新闻卖点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以新闻卖点来为提升报纸的知名度、订阅量服务。她之所以去胶东军区根据地采访江强,一个是左联为了扩大胶东军影响特意组织,另一个也是因为想写出有独特卖点的独家新闻。直到抗战爆发,战火遍及大江南北,黄薇才算是真正投入了抗战新闻宣传之中。 虽然她是因为想见江强才到的山东,并且到了山东军区驻地大店,但到山东后短短几天时间见到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干部培训班,抗战训练班就不用说了,令黄薇感到新奇的是,、胶东军不但领导老百姓起来抗战,还举办扫盲班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举办农业科技班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在根据地大力提倡妇女解放,推广科技知识。 更让她感到新奇的还在后面。 在大店山东局和山东军区宣传工作座谈会上,黄薇再次见到了江强,还大着胆子几次上去给江强倒水,期盼着江强能够看到她、注意她。结果,江强讲的兴起,一手叉腰,一手拿着香烟,变边抽边讲,满眼都洋溢着对抗战胜利前景的渴望,根本就没有留意到我们美丽的南洋橡胶园主的女儿、大上海有名的女记者、千里迢迢探望意中人的黄薇,让黄薇气结不已。后来,见江强讲的东西超出了她过去的认知水平,就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认真听、认真记、认真琢磨。 这一听,黄薇就觉得自己的眼前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生动,象江强说的文艺宣传要为工农商学兵服务问题,过去书本上没有教过,她也没有思考过。这一思考,就觉得江强的提法特别新颖,文艺宣传是那样,新闻宣传呢?是象过去那样一味猎奇、追求卖点,还是要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上去挖掘新闻线索、采写新闻稿件、扩大新闻影响呢?不用说,在当前中国举国抗战的形势下,显然是江强提的思路正确。 这样一思考,黄薇的思路就打开了。她马上意识到,江强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文艺宣传理论,是他对如何发动民众起来团结抗战思考的产物,他所提出的山东宣传工作几项任务实际上也是整个根据地宣传工作的任务。如果认真实践这一理论,完成好江强部署的任务,可能真的就能让文艺宣传、新闻宣传焕然一新,真正起到江强说的植根民众、唤醒民众、团结民众、依靠民众、将小鬼子陷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作用。 当然,认识了,理解了,那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黄薇毕竟只是一个热爱新闻事业、一心抗战的热血青年,要想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并在行动上实践新闻宣传为工农大众服务,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 文艺宣传工作座谈会后,黄薇一直随王慧他们的光明日报社行动,每天都随山东军区记者们到部队、到大店周围的乡村采访,稿子完成后经过山东军区审阅,通过山东军区的电台传回在武汉的《文汇报》。这样一来,山东军区根据地崭新的形象就通过黄薇的笔端传到了大后方、传到上海、传到国外去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黄薇脑子里就六根清净了,不想江强了,关键是想也是白想。江强不但有老婆、还是有好几个老婆,而且工作那么忙,警卫又那么森严,没有江强见她的通知,她连江强在什么地方都不会知道的。 女人在感情方面的感觉都是很敏锐的,黄薇那么聪明,不用刻意打听,从报社编辑记者们偶尔流露的言谈中就看出,想江强的大有人在,可不光光是她。不说别人,这大众曰报的社长、美丽优雅、才华横溢的王慧八成和她害的是一样病,只看她一提江强的字脸上就会悄悄地抹上一丝红晕的样子,黄薇就断定这也是个偷偷喜欢江强的姑娘。 黄薇在大店一呆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两个多月,她把想见江强的心思收拾起来,一头扎进了根据地火热的抗战生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