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羯石初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羯石初露 (第8/8页)

海打虎,试图整顿一下面临崩溃的经济秩序,扶一下摇摇欲坠的自家王朝。结果,打虎行动第一个跳出来不配合的,就是自家亲戚孔大少爷,因为查了他的货。结果,这场打虎行动仅持续了两个多月即以有志青年灰溜溜的逃离上海而告终。这个青年,叫蒋经国。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气节,格局决定结局。对待财产的态度,显示一个人的格局,格局不大的人,不配拥有天下。

    干掉“西晋葛朗台”司马腾,攻占邺城后,汲桑、石勒顺势又向南进军,目标是--兖州。

    当时的兖州,可不是指现在山东济宁的那个小县城,而是相当于当今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省东部部分地区,古九州之一。东海王司马越闻讯,急忙又派出了王牌战将苟晞及另一员战将王赞,迎击汲桑、石勒。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邺城是趁乱攻下的,苟晞可不是司马腾,汲桑掂了掂斤两,不敢接招儿,只是在城外设置栅栏加强防卫。

    苟晞则不慌不忙,先派出一个政工人员(单骑)向汲桑部众做思想政治工作,并晓明利害-投降则可招安,如若抵抗,我们就代表人民,坚决消灭你们。

    汲桑部众们退入城内做困兽斗。苟晞纵军攻击,正规军打得牧人土匪军们抱头鼠窜、四散奔逃,死伤万余人。

    汲桑和石勒二人收拾余众,想投奔匈奴汉王刘渊,中途又被冀州刺史丁绍的军队拦住一顿痛扁,汲桑直接战死。石勒则逃到了乐平(山西昔阳西南)。

    继首次押宝失败后,首次创业又失败了,合作伙伴还丢了命。石勒情急之下,又投奔了盘踞在上党的一支胡人乱军张督部。

    在公师籓、汲桑手下被官军两次海扁的惨痛经历,使石勒认识到,靠乌合之众打江山,是没有前途的。他点拨张督: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自立,就应归附于强有力者。环顾天下谁最强?谁势头最盛?

    刘渊。咱们应该去投向刘渊,入个匈奴汉国(左国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始股,将来一上市,大家就都能实现财务自由。

    石勒一阵罗永浩式的动员,谁能扛得住?直说的张督频频点头,二人怀着对财务自由的无限向往一道投奔了刘渊。土匪军们来入股,对扩大公司经营有益,刘渊自然高兴,封张督为亲汉王,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都成了公司高管。

    有了刘渊这颗大树,和匈奴汉国(左国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大平台,石勒抱负顿涨。然而,这个大公司是以匈奴人为根基起家的,高手如云,不说刘聪、刘曜这样文武双全的大股东、董事局成员,就是匈奴本族那些中层干部们,哪个不比石勒这个到处流窜、暂时稳定下来的小羯胡在公司更有优势?

    怎样才能出头?富贵险中求,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才能求得。不甘平庸的石勒,瞅准了一个机会。

    当时,在乐平(今山西昔阳)有一支造反队伍,总共两千多人,大部分是乌桓族的,首领叫张伏利度。张伏利度,不仅凶悍,而且自负。刘渊屡次招降,张伏利度都不搭理,他对扩大公司经营毫无兴趣,只想自己做一个不受约束的乱世草头王。

    无欲则刚,面对不想进步的人,上级是最无奈的。对只想躺平不想进步的张伏利度,石勒决定,做一回杨子荣,打入乌桓人内部,从而替老板招降这支部队。

    石勒对外宣称得罪了刘渊,投奔张伏利度,并与之结为兄弟。张伏利度无大志,拉杆子造反不过是想趁乱世打家劫舍过日子。石勒也是干这个出身,专业对口,得心应手,经常带兵替张伏利度四处打家劫舍,所获甚丰。

    凭着精湛的业务能力,石勒很快就做到了二当家,坐稳了山寨第二把交椅。头把交椅的人长时间不干业务,就会被二把手架空。在多次“哥哥乃山寨之主,不可轻动”的剧情上演之后,石勒逐渐在带领众人打家劫舍行动中树立起了威望。

    最后,石勒没按照宋代宋江磨死靠死晁盖的模式走,而是预演了隋末李密瓦岗寨除翟让的那一幕。

    石勒借一次山寨聚餐喝酒的机会,率领心腹小弟将张伏利度双手反剪摁在酒桌上,刀架在脖子上。其余人本来心理上就已向石勒这个二当家倾斜,这下呼啦一下全倒向了他。就这样,这支队伍在石勒的带领下,投奔了刘渊。

    这个老羯,真不简单!智取张伏利度行动,令刘渊对石勒刮目相看,赞口不绝,并大加封赏。

    从此,石勒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傻傻的跑路小王子,他既获得了张督和张伏利度的部众,又有大树刘渊支撑,形成一股强大并相对独立的军事势力,与当年依附汲桑、公师藩到处流窜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人,可以输99次,但一定要赢最后那一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