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南桓温(一) (第4/10页)
、周谟,是在西晋动乱时期,最先跟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的一批人,堪称东晋的开国元勋。 周顗,活宝一个,当荆州刺史时,带兵打仗老输、老挨揍;当吏部尚书时,经常喝醉酒耽误工作,被西晋监察委查处免官,后因履历丰、资格老,又复出任礼部尚书。 从工作能力来看,此人实在稀松,可司马睿却为什么一直重用他? 因为,他敢进忠言,且天性宽厚、仁爱。中国古代,官员任命,对道德素质的要求,超过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而周顗敢进忠言,敢到了不要命的程度,符合这种要求。 某日,晋元帝司马睿大宴群臣,喝的高兴时,司马睿有些忘乎所以的问群臣:“今日名臣共聚一堂,就是尧舜时代也不过如此吧?”。饱读诗书的大臣们,无论是鸳鸯蝴蝶派的,还是新月派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的,此时都变成了彩虹马屁派,纷纷献上各种各样文采斐然的彩虹屁。 忽然,从角落里幽幽的飘来一句话:“哪能,差远了。” 热闹的现场,犹如烧红的火炭被突然泼了一瓢冷水,熄火冒烟。发出这不和谐之声的,正是周顗。司马睿的脸顿时成了个圆嘟嘟紫咔咔的东北大茄子,立即下诏将周顗打入死牢。 过了几天,司马睿火消了,把周顗放了出来。朋友们纷纷去为周顗庆贺,庆幸他捡了一条命。周顗却不在乎:有啥可庆幸的,本来就没犯死罪。 周顗性格又有些癖异,属于美特斯邦威一类的,思维、行动不走寻常路。他弟弟周嵩,有一次醉酒,抄起一根点着了的蜡烛朝他扔过去:你才气不如我,为何声望这么高? 目无尊长,这在封建帝国是极其严重的伦理事件,周顗却冲弟弟嬉皮笑脸:臭小子,说不过我居然用火攻。 在玩世不恭的路上,周顗像安踏一样永不止步,可正是这种癖异的性格,要了他的命。 王敦作乱,从武昌发兵进攻建康,喊出“清君侧、诛刘隗”的革命口号时,刘隗劝司马睿干掉在建康城内的王氏家族的人。司马睿顾及到东晋的建立,王导居功至伟,下不了决心。 王导却吓了个半死,天天带着一大帮叔伯兄弟、侄子到宫门口外跪着请罪。周顗与王导是好友,某日,周顗上朝,经过在宫外跪着的王导身边时,王导大声喊这个老朋友:伯仁(周顗的字),我家这一百来口人的性命,全靠你了! 意思是,让他在司马睿面前替王家求求情。周顗?跟没听见一样,昂头进了宫中。王导心凉了半截。等周顗从宫中出来时,王导又喊:伯仁、伯仁…… 伯你个头伯,周顗还是不理睬,反而边走边对身边的同事笑道:杀乱臣贼子,换大官做。 王导的心瞬间跌入冰窖。 等王敦攻入建康,司马睿被迫下诏,不仅特别声明王敦无罪,还任凭他处置朝中大臣。王敦与堂弟王导(二人实际相差10岁之多)商量:周顗、戴渊二人,名望极高,是不是应该重用? 王导不做声。王敦又问:不重用,给他们降级? 王导依然不做声。王敦疑惑,再问:杀掉? 王导依然不做声。 有时,最阴险的表达,就是沉默。 王导内心已恨死周顗,又怕给后世留下害死好友的口实,故沉默以对。很多文人就这样,少了快意恩仇的直爽和洒脱,多了一份隐忍的虚伪和狡诈。 周顗最终与戴渊一道被王敦处决,二人同出生于269年,同死于322年,年仅53岁。 事后,主持国政的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的奏章时,无意中发现了周顗的奏章,展开一看,大惊失色:内容居然全是给他王导求情的! 再向一些大臣求证,原来那天周顗进宫,在司马睿面前说的,也全是替他王导求情的话! 王导手握周顗的奏章,浑身颤抖,悲不自胜、泪如泉涌,哽咽着对儿子们自责: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其实,伯仁不是因王导而死,而是自己开玩笑开死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开玩笑,一定得有限度: 一是开玩笑不带父母家人。2006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队对阵法国队。法国队的核心齐达内被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全场盯防,二人缠斗中难免存在球衣拉扯、身体接触等现象,齐达内被盯防的有些上火,说了句:你喜欢我这件球衣可以拿去。马特拉齐:我真正喜欢的是你的姐姐。一向温文尔雅的齐达内闻言情绪失控,一头撞向马特拉齐,自己也被红牌罚下。最终齐达内痛失世界杯,马特拉齐之言行也遭受到全世界球迷的唾弃。 二是开玩笑不笑人生理缺陷,这点,但凡有点生活经验的都能体会。前文中涉及到的嘴唇有缺陷的慕容垂,就是此种精神暴力的受害者。可以说人胖,说人瘦,毕竟这都不是什么丑事儿,而且胖瘦都能自主改变,但是坚决不能笑人矮、笑人丑,矮人多长寿,丑人多有才华,要多给人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 三是开玩笑别玩儿命。周顗周伯仁之死,就是个血的教训。 王敦攻入建康控制东晋朝政后,环顾左右,自感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