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6章 陈纲立纪(上) (第1/2页)
果不其然,当方孝孺将那份“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带回到朝廷时,压抑了良久的文武百官终于找到了发泄怒火的对象,御使台六部六科五军都督府一拥而上,数以百计的弹劾奏章直接把建文帝的龙案堆满,言辞比较一致,痛骂方孝孺卖国,怒斥其奸恶程度堪比宋之秦桧。【 其实群臣也都知道,之所以造成如此结果,不能听怪方孝孺一人,不过这么大一个黑锅总得有人來背,负责谈和的是方孝孺,不是他背谁背?一时间,方孝孺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连建文帝也不得不下诏怒斥之。 毕竟丢尽江北领土,肯定会在史书上留恶名,建文帝明知这主要是自己这个皇帝沒当好,不过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也不得不把这个恶名推到方孝孺的头上,最后还将方孝孺去职为民,以平百官之愤。 当然,方孝孺虽然被削职为民了,却沒法再回老家,因为他老家山东早就被北平军攻占了,他的族人也大部分投了北平军,甚至还有族人写信劝降他。虽然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字当头,不过建文帝还是对他不放心,不但将他软禁于金陵城内,还限制其门生故旧接近他。 建文帝可以把恶名推给方孝孺,但不敢不认方孝孺签下的那一份停战协议,因为他家祖坟还在北平军的地头上,甚至于有上百宗室成员被北平军拽在手中,再加上北平军屯兵江北,建文帝知道一旦不认帐,北平军肯定大举南下。 为了维持和平,争取喘息的时间,建文帝主动下令江北的明军余部全数南撤,并且下令江南各府州县将各渡口全部关闭,不让百姓北渡,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两“国”划长江而治的局面。 既然局面暂时稳住了,万磊把后续工作安排下去,就与刘文秀一道乘坐夏-01号战舰北归。与此同时,周天寿赵全节和李国保三位封疆司令也将安抚民众的工作交代给部将,然后火速回京,他们之所以这么急,主要是回來开会。 北平军一举扫平江北,占领了大半江山,自然是要开国立业了。不过,这个国不是说想立就立的,有很多前期准备要做,这一次万磊回京,就是要与元老重臣们一起,商议开国事宜,直白的说,就是议定《建国大纲》。 其实,一个民主国家的建立,一般都经过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军政时期内,一切制度都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派兵扫除国内一切障碍,保证国家与国民安全;一面宣扬教化,开化国民,经促进统一,直到全国完全底定,则进入训政时期。 训政时期内,中央派专员进入各省府州县,指导地方建立自治组织,实现民选,并选出合乎规定人数的议员,为召开立宪会议做准备,一旦立宪会议审议并通过宪法,那就进入了宪政时期,一个民主国家正式成立。 现在,江南各地基本上底定,虽然还有少数亡命之徒在作乱,不过已经影响不了大局,短时间内就可以结束军管,直接进入训政期,《建国大纲》就是如何实行训政的指导纲领,同时也是确定国体政体的实际形式的纲领。 而《建国大纲》不只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它不只是对新兴的国家进行定性,同时也是对胜利果实进行“瓜分”,其重要性不亚于攻占万里山河。而万磊不是一言堂,要在众党魁元老的共议下才能定下这份大纲。 五月初一,万磊与众党魁元老们陆续回到北平,五月初二,四十多名军政元老在华园议政厅开闭门会议,会议足足开了一天,终于表决通过了一份令大家都十分满意的《建国大纲》。 依照这一份《建国大纲》,确定国体为民主共和制,国家为民有民治民享;政体是总统制,总统由议会间接选举产生,即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并兼任陆海两军统帅,拥有最高权力。 定国体政体国号国旗国徽等都是小事,真正让众党魁争执不下的是议会的构成形式与中央政府的组成形式,这才是权力瓜分的重头戏。经过各方的争议与妥协,最后将议会定为众参两院,将中央政府构成形式定为总理制。 所谓众参两院,这是对议会的一种划分,职权各不相同。众议院也可以称为平民议院,所有议员都是地方选举产生,江北约有一千來个县,每县选出议员五人,约六千人组成众议院。 而参议院也可以称之为精英议院,参议员共有三百人,都是治国精英,不是立有大功就是身居要职的军政大员。不同于众议员有任期限制,参议员是终身制,一旦当选,可以干到七十岁退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