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七章 四圣论道 (第2/3页)
爱民而霸。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轲认为,治国之道,必是礼法兼施,王霸统一,而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国家岂有不治之理? 就此,为什么他会提出“性恶论”,以及他提出性恶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甚至中间还拿宗明帝和墨丘举了一个例子,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展现了自身的理念。 尽管很多人面露不悦之色,却也不能说他满嘴胡言乱语,就算想要反驳,那也得有理有据才行。 起码在荀轲自己所言的观念之中,一切都是自洽且合乎逻辑的,且相当成熟而完善。 当年顾担留给他的难题,他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方式,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供天下人品评。 讲完这些之后,荀轲也走了下来,回归听众的席位。 “下一位,有请游历诸国的武道宗师,杨朱来讲述心中理念,如有反对者,可举手示意。” 又一次传唤之后,杨朱登台。 他身着道袍,看上去年纪也已然不小,但精神很好,而且面相颇为和善,不显锋芒,他并未急着讲述自身理念,反而是先对荀轲所言之事先略略评点了一番。 “荀轲所提之性恶论,吾亦甚是赞同。人之性恶,天之理也!” 借此,杨朱说道:“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 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 “以生死论之,人人如是。人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宗明帝与墨子无异。生而有时,贵己为先。生难遇而死易及,生寻其乐,死复尘土,固以存我为贵。 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馀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 顺自然之性,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丰屋美服,厚味姣色,人之欲足也。此乃全性保真之道,轻物贵己之术!” 杨朱侃侃而谈,直接借用了一番荀轲的观点。 他言贵己,却并非是损人不利己,而是既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只要人人皆如此,那就没有了宗明帝,也没有了墨丘,又哪里来的争斗呢? 相比之荀轲一整套的组合拳,杨朱单从人性出发,点明了自身的观念。 而在他说话的时候,台下很多人都已经捂住了耳朵,表明自己的蔑视。 还有一些人已经在底下小声开骂了。 然而杨朱根本不在乎,笑呵呵的走下台去,相当有风度。 他前脚刚刚下去,主持这场论经的官员便立刻跑上来说道:“下面有请邹聃来讲述心中理念,如有反对者,可举手示意。” 邹聃来到台前,排除掉最开始,也势必第一个的禽厘胜,他算是第三个上台的。 这足以说明他的观念已经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 “我比较赞同荀兄对于天地的看法,只是需要更加具体一些。” 来到台上,邹聃竟学那杨朱,先挺了荀轲一把。 不同的是,杨朱赞同的是性恶论,而邹聃,赞同的是荀轲对于天地的认识。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很早之前,先人们便已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所认识,而对于更大的,未曾触及到的地方,也给出了一个解释,合起来,便是宇、宙二字。 宇为空间,宙为时间。 邹聃乃是清平子的徒弟,方士出身,深刻明白一张嘴就引人瞩目有多么重要,率先抛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