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皇帝养生系统(慢穿) 第755节 (第2/3页)
刘良心想,王先生果然是万岁安排的好人! 王守仁今年三十余岁,在兵部当正六品的兵部武选司主事。他得上司授意,说让他指点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先教对方法令规章,再叫作文章。 “只当是寻常学生便是。”上司说,“这个学生出身乡野,小时候家里穷,才耽误学习。” 王守仁同意了,因为给人教书有钱拿。京城居不易,能多得一份副业是很不错的事情。他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任职过工部、刑部和兵部三个地方,眼界广阔。 萧靖很放心让王守仁给刘良教书。 王守仁,字阳明,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心学家。 后世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就是他。 王守仁教导学生:“今日那群太监落到这个下场,全因他们违反法度,做下恶事。我知道你和某个贵人有些关系,切莫自恃权势,做下不法之事。” “学生听讲。” 刘良看了一回杀头,哪里有不害怕的。他脸上镇定,心脏砰砰直跳。要是他读再多的书,他会明白到这种感觉叫做“杀鸡儆猴”。 太监是那个鸡,他是那个猴。 如今他见过被砍头的下场,再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为非作歹。富贵很好,权势很好,可千好万好,都不及有命去享啊! 命没了,什么都没了。 == 未来的国丈爷被吓到了,刘良闭门读书,变得刻苦起来。反观寿宁侯和建昌侯两户人家,奴仆门人在城里横行无忌,以低价“购进”大量商货,好不热闹。 因为快要过年了。 腊月的天越来越冷,建昌侯张延龄穿着一身熊皮大衣,正厅里点着三四个火盆。他听底下的管事回禀事情,看了一眼今年的进账,纳闷道:“怎么今年收上来的租子如此少?不足去年的八成!” 这三瓜两枣的,还不够他花销呢! “今年的夏天足足下了两个月的雨,好些庄稼被淋烂了,打的粮食少了一些。” 一个管事胆战心惊地说,“田租上涨至五分,小的派人一夜守着,绝不叫农户贪掉一粒麦子。” 他不敢说,已经有好几批农户从庄田上逃跑的事情。 今年的收成不好,张家要求的田租极高,比寻常皇庄都要高上两分。弘治十三年,孝宗皇帝特赐寿宁侯张鹤龄的庄田每亩五分起科,其余皇庄官地是三分起科。张延龄瞧着大哥能得这个待遇,他跟着有样学样。 皇帝姐夫在世的时候,没有责怪过他。 张家的田族征收比例比皇帝家的都要多,皇庄要收三成租子,他张延龄敢收五成! 近两万顷土地上的百姓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年,交完粮食,自己剩不下多少。有人索性当了流民,一家几口人离开当地,前往荆襄一带(荆州、襄阳和南阳三府),乞求活命。自成化年间一来,荆襄山区成为了流民的聚居之地。此间虽多崇山峻岭,但是山间的土地肥沃,无主的土地有不少。 只要人躲进去山中,一来可以逃避税收。二来种得几亩地,不用交田租,这样的日子不是很好吗? 两厢对比起来,山里的蛇虫野兽竟然算不得什么。 流民聚成了好几股人,估计不止万数,已经在路上了。而张家门下的官员和小吏见快要过年,硬是把流民的事情捂得死死的。 不能在大年大节的时候扰了侯爷的兴。 建昌侯张延龄听得是年景不好,没有再把田租的事情放在心上。确实,先帝驾崩之后的那几个月,京城见天儿就下雨。 下雨多了,粮食自然少了。 另一边,东厂和西厂的人不约而同地前往荆襄。 东厂厂公张永是追着流民过去的,他要为陛下完成万民书,没有谁比流民更痛恨霸占土地的外戚豪族。万民书上的每一户人口、每一个人名都是有迹可查,流民们以为张永是皇帝派出来的钦差大人,他们听得万岁要处置恶人,纷纷愿意在万民书上落下自己的名字。 确实,张永的官职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这不叫钦差,还有什么叫钦差? “我叫张大,对,张大。”一个瘦小的男人拉着妇人和两个孩子,紧张兮兮地向东厂告密,“我们原先是汉中的人,大官占了我家的地,原先说是投献,投献之后我家的田地就不用向官府纳税。” “小人信以为真,压了手印,把田献了出去……谁知还不如向朝廷纳税呢!” “我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