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26节 (第3/3页)
毕竟朝廷只是严禁内地茶商私自售卖茶叶,尤其是贩卖出境。但对于藩国的商人来跟官办茶叶机构只要是用马来购买茶叶,都从未有过制止的行为,甚至还都是秉持着欢迎的态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今的朝廷对比过去,简直都能称得上是暴富了起来。作为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皇帝对待韩彻的态度,自然也是越来越重视。 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皇帝此刻对韩彻一脸的温情。 结果未曾想到的是,韩彻却在这时候,忽地再一次跟他请辞吏部尚书的位置。且从神情上来看,韩彻也并不是在跟他玩一些臣子惯常使用的“以退为进”的伎俩。 皇帝便大为不解:“爱卿,你这好端端的,怎就忽然要请辞?可是有何难处?不若先与朕说说?” 要说这些年来,他们这对君臣之间的相处,那是非常合拍的。 一方面,韩彻太能给朝廷赚钱了,皇帝敢说自建朝以来,前面的那些个皇帝就没一个能像他在位时期这般财政充实的。 再一方面,作为权臣,韩彻事还少。 除了推行政策时,必要的政治手段外,其他时段韩彻既不结党营私,自身也找不出让人指摘的地方。 好用、没麻烦、还无威胁,就是皇帝对韩彻最直观的看法。 所以最起码在这个时候,皇帝是真心实意不愿意韩彻请辞的,若韩彻真遇上什么麻烦了,他也愿意出手帮忙解决。 韩彻便也一脸感动的对皇帝表示道,他并没有遇上什么麻烦。只是这吏部尚书的官职做到现在,越发让他察觉自己的能力是在民生经济上。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想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给朝廷、给皇帝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韩彻还言道吏治这块,又并非他不可,朝中更是能找到不少能力比他出众的大臣,可以接任。 皇帝听到这,便不说话了。 哪怕韩彻说的这些确实是事实,可这些年来的君臣相宜,让他这会心里难免对韩彻的请辞产生了几分不舍的情绪。 见状,韩彻便仔细跟皇帝阐述了他接下来要办的一些事。 这些年来,盐政、税收、常平仓和漕运等事务一直仍然都归属韩彻在管辖,虽然它们的行政运行这块已经趋向于成熟稳定,但眼下还有茶政,还正处于起步阶段。 像韩彻这次进宫,除了跟皇帝汇报上述事务,也是到了要开始准备实施榷茶制度的第二个阶段。 为了配合茶马互市的顺利进行,前端时间朝廷对茶叶实施了从生产、销售,运输、乃至最后跟外藩或胡人进行交易等各个环节,都十分的严格掌控。 最终,也确实得到了朝廷想要的效果。 那些外藩或胡人一时之间全都没了茶叶来源,便都只能主动来与朝廷请求茶马和市。 但这么严苛的政策,显然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弊端。因为商品若全方面都被朝廷掌控在手里,是非常不利于市场流通的,从而一定会影响到茶叶方面的民生经济。 所以最初在刚实施时,韩彻便也与皇帝说过,这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利益能以最快速度实现最大化,所采取的非常时期的使用。后续对于榷茶制度,还需要就具体情况,做出一定程度的修缮。 除此之外,茶叶的产能也需要加快跟上。 再者,韩彻还言道:“茶叶多生长于南方,较为温暖之地,然夷人多处于西南或西北之地……” 茶叶同样便也面临着运输上的问题。 韩彻便表示:“臣认为,依然可借助商人来解决,朝廷只需严格掌控住茶源和对外藩或胡人的直接交易……” 皇帝坐在那,听着韩彻对榷茶制度接下来的实施娓娓而谈,也不由得被他所描述的茶叶庞大市场所吸引了进去。 显而易见,韩彻也确实如他一直说的那样,他更擅长的是民生经济。 想到这,皇帝终是叹息了一声:“罢了。” 两日后,皇帝便在朝堂宣布了新的吏部尚书人选。 “二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天傍晚,等到韩彻刚回到家里时,因听闻消息,早就等候多时的齐五郎忙一脸紧张的上前问道。 吏部尚书换人可绝非小事,所以朝堂上刚做完宣布,消息便以极快的速度,在京城官员之间传播开了。 为着家人和自己着想,韩彻一直以来都鲜少会跟家里人讲公务上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