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横刀十六国 第533节 (第1/2页)
桓温不回复,或者回复不好,以后就是开战的借口,梁国也可以打着为下国报仇的旗号出兵。 桓温回复的好,潜移默化间,大梁就成了江东的宗主,加强了影响力,以后收拾起来更加容易一些,江东所剩不多的人心会逐渐瓦解。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外交战弄好了,可以灭敌于无形。 李跃当即让王猛草拟诏令,“义正言辞”的责问江东,让桓温给一个说法,否则大梁将出兵还江东百姓一个公道…… 看完诏书,李跃感觉自己若是桓温,一定会被气炸了。 他桓温能有今日,还不是李跃逼的? 两次合肥大战,基本断送了桓温正常上位的可能,夺取荆襄,断了桓氏的根基,逼得他铤而走险。 除了诏书,李跃还下令潜伏在江东的校事们放开手脚,不要有思想负担,尽力跳动江东各种地头蛇,让江东乱成一锅粥最好。 皇帝大位不是那么好坐的,桓氏集团失去了荆襄,肯定要侵夺江东士族的利益,迟早会有人起兵。 江东忙江东的,梁国忙梁国的。 洪兴五年开年之后,三省六部制正式施行。 尚书台的权力下放到三省之中,王猛升任尚书令,周牵领侍中,崔瑾领中书令,刘应为尚书左仆射,房默为尚书右仆射,顾恺之领门下左侍郎,卢青领门下右侍郎,崔宏领中书左侍郎,王猛之子王永为中书右侍郎…… 虽然设置了三省,但庶政依旧出自尚书省。 王猛依旧是大梁的二把手,也就缺了一个丞相的名头而已,权力比以前只多不少。 只不过加了一道锁而已。 运行不到一个月,李俭就发现其中窍门,寻了一个空闲,询问李跃,“父皇设置门下省,固然能互相制衡,然则一遇大事,岂不是互相制衡,互相推诿,反而加剧争斗?” “你能看出这些长进不少,然则不设三省,他们就不争斗了吗?”李跃反问道。 “肯定不会。”李俭无奈认同。 “三省六部是因魏晋乱世而生,适合这一代的形势,未必适应你的时代,世上没有万全的制度,有利则必有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面临的挑战,固步自封者会被天下抛弃,唯有变通革新者,方能不断向前。”李跃谆谆教诲。 这一代追求的是恢复稳定,摈除魏晋以来的弊政。 到了下一代,会面临新的形势。 李俭还在思索,李跃拍拍他的肩膀,“三省六部于当下有利,能革除前朝之弊,朕便用之,他日不合时宜,朕便改之,何必拘泥于一时?” 唐代有政事堂,宋代有枢密院,明代有内阁,清有军机处,都是对三省六部作的补充。 三省六部能从魏晋初具其形,一直走完整个封建时代,沿用一千五百多年,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李跃个人觉得,其实后世国家框架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 “儿臣知道了。”李俭顿时明白过来。 第七百一十三章 佛门 洪兴五年,大梁全面休养生息。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偃甲息兵。 即便拓跋什翼健派人来挑衅,梁军也只是防守。 三省六部制,带来了国政的稳定,国家稳定,人心也就安定下来。 带来的另外一大好处,就是东西贸易激增。 瓷器、茶叶、书籍、丝绸、漆器成了商路上的畅销品。 尤其是茶叶和书籍,几乎成了硬通货。 草原、高原、西域几乎离不开茶叶,有茶叶,自然少不了泡茶的瓷器。 西域沙门大兴,佛经浩瀚如海,书籍的出现,推动了沙门的进化。 如今的沙门以及不能叫沙门,与中土儒家互相融合后,迅速更新迭代,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教旨,成了新东西,迸发出新活力,带着华夏文明向西翻过葱岭,回传至天竺,向南挺进高原,一步一步渗透。 就连草原也没能逃出其影响。 鲜卑、匈奴、羌胡等部族,不断皈依沙门。 野生的东西往往都有极强的生长力,佛门在西域流传了几百年,的确有非常多的独到之处。 这一点上,无论李跃怎么扶植道门,影响力都不如佛门广泛。 “今后凡佛门涉及之处,便是我华夏文明涵盖之地!”李跃指着沙盘上偌大的疆域道。 不仅涵盖葱岭以西,天山南北,还有天竺、南洋等地。 想要长久统治一个区域,首先整合这个区域的人心。 佛门无疑是一把利器。 其实西方也是靠教会完成扩张的,鞑清靠佛门统治草原、高原,西域这么多族群,利用佛门整合他们性价比最高。 不然单靠军事占领无法长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