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嫡长子 第103节 (第2/2页)
旱还是有可能让百姓颗粒无收。我跑了好几个村,觉得现在乐山要紧的还是兴修水利、畅通沟渠。” “这……就需要不少银子了。” “银子不怕,反正我脸皮厚,大不了再去求一次杨知府。” 虽说抄了三家,但那钱进不了县衙的口袋,现在这县衙还是没钱啊。 韩子仁想到就做,屁股一撅又撅到了杨廷和的知府衙门里,并没羞没臊的拍起马屁,“府尊,下官这是给您述职来了,乐山县分田、分种子都已经顺利完成,现在那地儿虽说还是穷,但百姓安居乐业。下官这……也总算没给您丢脸。” 他来的路上,天忽然下起雷雨,头发也湿得很深。 杨廷和让府里的人稍微替他整理一下,与此同时说道:“……方伯(布政使别称)被抓了。” 这说的,就是黄文佑。 韩子仁一愣,他知道现在是动荡时刻,却没想到换人这么快,臬司衙门这才换了多久啊? “你来的正好,我们正好可一起去拜见一下。” “府尊瞧得起下官,下官自是愿意与府尊同往。却不知新任方伯又是哪位?” “路上说吧。” 黄文佑被下狱后,朱厚照没有客气,自然是想着安排自己人,且山东的情况刚有起色,再换个和他思路不对付的人去当杨廷和的上司,这不是恶心自己吗? 所以新任山东布政使,由詹事府属官右春坊右谕德王华调任。 右谕德这个职位虽然只是从五品,但明代职级低而地位显是正常现象,王华还是翰林院日讲官呢,这种皇帝身边的近臣,要么不出京,一出就是一方大员。 “实庵先生……可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的状元公?”韩子仁只是个举人,说起来这个也是羡慕的。 “不错。” 杨廷和余光扫了扫他,“方正(韩子仁字),当今太子绝非平庸之主,便是我出任青州知府、实庵先生出任布政使,这都不是常例。因为殿下说过,为民办实事的官员才叫真正的好官。” 这么说起来这也是在鼓励他。 “方正的表现,我已经报给了殿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要做到这八个字,将来……也未尝不可期盼呐?” 这话说的韩子仁心头激荡,热血难抑。 但转头又想到黄文佑,那也是一种结局啊。 “下官谢过府尊!府尊,不知黄文佑所犯何事?” 这个现在也可以说了。 “殿下扣下了鞑靼使团的费用,黄文佑上疏,言殿下重蹈当年覆辙,要开大衅于边,将来必为国招患。” 韩子仁嘴皮子一翻,“迂腐。以往我大明也是以礼相待,可鞑靼还不是照样寇边?” 杨廷和点点头,“你倒是能马上领会殿下之意,不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如此行事的确会给人借口。就为了……银子?” “为了整军。” 韩子仁眼睛一亮,“殿下,奇人也!” 山东的事了得差不多, 当初的专办官员,户部尚书周经也启程回京。 谢迁早就回去了。 此外,詹事府詹事吴宽、吏部左侍郎韩文也都前后抵达京城。 吴老先生离开了京城几个月,心中始终‘惦记’着东宫太子,他走的时候就知道东宫不知要搞出什么事情来, 但纵使做好了心里准备,真到京城时还是吓了一大跳, 张天瑞升了左谕德,把书院办得风生水起,那个他昔日看好的王鏊天天讲学,明里暗里的说着圣人之书不足以办事的道理, 还有一事,令他心脏都要骤停了,便是太子把鞑靼人给得罪的死死的! 这是要干什么?! 早前他就和王鏊说过,当今太子是智足拒谏,文足饰非的人!将来必有新、怪之法,但他没想过会来的这么迅猛! …… …… 这个时候朱厚照正在和刘瑾商议毛语文所奏之事。 “大同的事,小办则不如不办,否则虎头蛇尾,想必不是殿下的心意;但大办……则边关不稳,值此之时也非明智之举。因而,奴婢以为大同……适宜缓办……” “缓办……?缓到小王子准备好了,缓到明年、后年他寇边的时候办?”朱厚照笑着质问。 刘瑾顿时哑了,“这……奴婢愚钝,猜不透殿下的心思。” “其实也没什么,你想想之前王华说的话就明白了,前些年,小王子一直在收拾内部,眼下刚刚好。所以想必他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做准备,瞧眼前就明白了,他派如此大规模的使团,所为何事?” 壮大实力罢了。 明朝也没有不堪一击到那种程度。他若兴兵,规模小了无所谓,大规模怎么也要做做准备吧? “不过也不能不防范他们做出危险的举动。我已请父皇下旨,传谕边关各镇,要他们加强防范,严密监视鞑靼人的异常行动。但……其实以小王子这种人的心态,咱们做得越过分,他越不会有所行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