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111节 (第2/3页)
主考官。 主考官是两人,这是内阁商量出来的了,说到底也是刘健点了头的,算是给太子面子。 同考官有十八人,那就多了,主要是数千名学子的卷子要阅。 “父皇。”太子看了之后交到皇帝手里,“儿臣旁得也没什么要说的,只是觉得还是不要任王鏊为主考官。” 刘、李、谢三人心中都生出疑虑。 皇帝也不解,“为何?王鏊论才、论德,当个主考官有何不妥?” “王鏊在书院之中讲学,其所述之理多有争议,但那些是学术之争,读圣人书的角度不同,信之则用,不信则弃。但科举则关乎朝廷用人之法,岂能如此随意?因而儿臣以为如果任王鏊为主考官,恐生不必要之是非。” 皇帝和三位阁臣全都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刘健更是赞道:“太子殿下所虑周祥,顾全大局,臣等不如也。” “不错。太子这话足见这半年的读书功夫没有白费。”弘治皇帝心思大定,指了指老太监,“萧敬,传旨,将江南所贡的上等丝绸赏两万匹给太子。” “儿臣谢过父皇!” “起来吧,起来。你我父子,不必如此。刘阁老,既然王鏊不合适,你们再看看,剩余一名主考官选谁?” 朱厚照随便他们,只要不选到我的人就行了。 “微臣以为,左都御史戴珊,历事累朝,清德素著,可为主考官。”刘健说了个和太子无关的人,毕竟他也不能太过谄媚了,有那个意思给太子知道就行,太子不要那也无需硬塞。 一直以来,他们都是这样的‘默契’。 弘治看了一眼太子,发现他也没什么要说的,“准奏。” “对了,正好你们今日都在。”弘治皇帝以商量的口吻说道:“朕自去年冬天偶有不适以来,时常感觉心力交瘁,身体日渐不支。但国事繁重,便是朕想稍缓几日,我大明更有嗷嗷待哺之万民呢。好在太子机敏,且日趋稳重,今日之主考官一事也可见一斑。因而,朕有一打算,想说与三位一听。” 刘健、李东阳、谢迁都是极聪明之人,他们一听皇帝这话的意思,几乎都生出了一个同样的念头, “陛下……可是想令太子监国?” 朱厚照一听,满脸黑线。我想着你干活,你竟然也想着我干活?! 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曰监国 太子监国这事儿……皇帝身体不好,说起来也不是不行。 其实几位阁老都想过会有这回事,只不过没想到那么早。 不过看皇帝了面色惨白的样子,他们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至少刘健是没什么意见。 但是朱厚照却皱起了眉头,“父皇若有旨意,儿臣不敢不遵。但……” “太子有何顾虑,说来便是。咳咳。”皇帝又咳嗽了两声。 这咳得也太到位了……叫人还怎么拒绝。 “也……并非顾虑,只是父皇和各位阁老也知道,儿臣有时候行事失了宽仁,较为严苛,这也是半年来儿臣潜心攻读圣人之学的缘由。所以儿臣在想……若是监国之时,有些举措过于刚猛……难道再改回来吗?先生们说朝令夕改此为大忌,亦有损于东宫之颜面。” 喔, 皇帝和阁臣们一听也明白了,皇太子这是在提条件呢,说白了就是你让我监国可以,但你儿子我做事可不是那么窝囊的,到时候我杀了人、或者干了什么刚猛的事情,你可不要再给我改回来,那我太子还要不要面子了? 当年朱棣就老这么干,说是让太子监国,结果到大漠几个月一回来就把太子干过的那些事全都推倒重来,比如这个官员原来从京师调到地方的,好,给我调回来,从地方调到京师的,给我滚回去。 这样一搞,旁人怎么看太子,这就是个空有太子之名的主,往后说话那都是打折扣的听。 这样搞还不如不监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