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6节 (第1/2页)
“牛顿先生,虽然不清楚您的疑惑,但是您是否想过……” “光的属性……” “有可能是两种情况共存的呢?” …… 第210章 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 “……以上便是我的看法和建议。” “寄信人,厉飞羽。” 写好这封信后。 徐云轻舒一口气,将钢笔放到了一旁。 虽然依旧不清楚这封信为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到的自己手里。 但根据先前小牛在信中所提的情况来看。 或许…… 这是某种类似场外求助的激活方式? 也就是小牛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一定可能性能够联系上自己,进行跨越副本的信件交流。 只是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有固定的周期,更关键的是不确定…… 是否有奖励? 毕竟按照光环先前的表现来看。 它虽然有些盖盖的,但一直很讲究‘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个基础原则来着。 随后徐云又将目光放到了信件上,开始做起了最后的校对。 小牛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很明确: 核心问题便是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他对光的微粒说产生了一些动摇。 也许是外人提出的某个现象。 也许是小牛自己发现的一些端倪。 总之对小牛造成的冲击力不小。 因此在这封回信中。 徐云几经思索,最终还是选择提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上辈子是教科书的朋友们都知道。 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它在教科书释义上其实非常简单: 光既是波,也是粒子。 在后世只要你读过义务教育,基本上都听过这个词。 但在历史上。 光的本质的探究其实是非常曲折的一件事。 在小牛之前。 光的波动说其实是非常有市场的一种看法。 这个理论由惠更斯提出,头号大粉丝则是前文被虐的很惨的胡克。 胡克之所以支持光的波动说,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绚丽多彩的肥皂泡。 这些美丽的泡泡其实就是光的薄膜干涉,而干涉毫无疑问是波的特性。 所以老胡当然就认为光是波啦。 后来的小牛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微粒说。 并且随着爵爷声望日隆,在科学家形成了“两个凡是”的观点: 凡是爵爷支持的就是对的,凡是爵爷反对的就是错的。 所以微粒说大行其道,波动说日渐衰微。 再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托马斯·杨的人,他设计了一个最初始的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学课本,实验设计之精巧堪称物理学上的经典: 在一个点燃的蜡烛前面放一张纸,纸上面有一个针孔,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点光源。 在点光源前面,再放一张纸,这张纸上面有两道细缝。 那么在这张纸后面的显示屏上,你就会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同时调节纸和显示屏以及双缝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疏密。 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在科学史上堪称前列,以至于在后来验证电子波动性时,科学家们直接采用了相同的实验原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