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兵制 (第4/6页)
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在京绿营统一由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因此绿营在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之省则是巡抚。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绿营分6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绿营总人数一般保持在6o万人左右。绿营的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总兵以上的官员率领的绿营兵叫标兵。因此,标有督标(总督统辖)、抚标(巡抚统辖)、提标(提督统辖)、镇标(总兵统辖)、军标(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和漕标(漕运总督管辖)。后3标与前1标(督标)相并列。标下是协,由副将统领。标兵是绿营的主力。协下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为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总督除管督标各营外,还管本区内抚标、提标、镇标诸标,而巡抚没有管辖提标、镇标等诸标的权力。绿营以营建制。各标均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统领是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地位与州县官相当。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则差很多。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o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与淮军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ooo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6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o多艘,水勇5ooo人。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将领服从曾国藩。湘军6师13营,每营5oo人。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o人。6师共有5ooo余人。水师1o营,每营开始44o人,船21艘,后来5oo人,船3o艘。1营3o哨,每船1哨。水师5ooo人。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o人。水6师指挥员加上战斗员,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军共17ooo人。攻打天京时总兵力达到12万人。湘军装备:刀、矛、抬枪、劈山炮、小炮、鸟枪、船(长龙、舢板、快蟹)、马匹等。教育、训练:用儒家思想教育,严格训练,虽酷暑寒冬不松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过丈宽之沟,火球能掷2o丈之遥。湘军军饷自酬,实行高薪饷,比绿营多1倍有余。兵饷名义上是自筹,实际上一靠捐输,二靠各省督抚支援。与绿营比,湘军有很多方面不同。绿营归兵部指挥,实行世兵制,湘军不归兵部,听从曾国藩一人,实行招募制,士兵选择严,质量好,训练艰苦。绿营吃国家粮,武器由国家提供;湘军的薪饷自筹,武器先进,刀矛与火器并重,水师装备洋炮。绿营腐朽,没有战斗力;湘军蛮横,敢拼。绿营饷薄额多,湘军饷厚额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较:魏源圣武志卷十一:“绿营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湘军勇丁4。2两。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军阀武装。李鸿章招募35oo人,曾国藩拨给3ooo人,共65oo多人。同治四年展到六、七万人。编制模仿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在装备方面优于湘军,洋枪洋炮多,并且采用洋操。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 防军与练军 为避免朝廷猜忌,当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曾国藩裁撤25ooo人,留万人守南京,15ooo人为皖南北之师。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