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宋慈洗冤笔记4(出书版) 第4节 (第1/6页)
刘克庄走后,宋慈想了一想,向居简和尚道:“敢问大师,弥音的度牒,可是交还给了道济禅师?” 居简和尚回以点头,寺中僧人无论是犯戒被迫还俗,还是自愿舍戒归俗,度牒都会交还给住持,而自德辉禅师离世之后,净慈报恩寺一直是由道济禅师暂代住持。 “我想见一见道济禅师,”宋慈道,“不知方便与否?” 居简和尚道:“宋施主秉公任直,道济师叔也曾提起你,还说在山下见过你。师叔就在僧庐,宋施主要见,自然是方便的。” “道济禅师见过我?”宋慈有些讶异。 居简和尚点点头,道:“施主请随我来。”将看护灵坛之事交给几位弥字辈僧人,领着宋慈、辛铁柱和韩絮三人,朝寺院后方的僧庐而去。 净慈报恩寺虽然建起了大雄宝殿、藏经阁和僧庐,却还有不少被毁建筑尚未修缮,因此道济禅师常亲自下山筹措木材,有时一连数日不归,身在寺中的时候不多。但今日他并未下山,一直待在自己那间僧庐里。他所住的僧庐位于最边上,与其他僧众的僧庐都是一般简陋,全无区别。 居简和尚来到此处,轻叩房门。 “进来吧。”僧庐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 房门被居简和尚推开了,僧庐里只有一床一桌一凳,一身破帽破鞋垢衲衣的道济禅师坐在桌边,搁下手中的笔,捧起一张写满字的纸,稍稍吹干墨迹,收折在信函里。他笑逐颜开地望着宋慈,那笑容之爽朗,便似满脸的皱纹都跟着笑了起来,道:“是宋提刑到了啊。” “禅师认得我?”宋慈这是头一次见到道济禅师。 “宋提刑不认得老和尚,老和尚却认得宋提刑。”道济禅师笑道,“你在南园破案之时,老和尚我就在后面山上,看了好大一场热闹。” 宋慈想起当日破西湖沉尸案时,众多市井百姓跟着去往吴山之上,居高临下地围观他在南园里挖坟寻尸,原来当时道济禅师也在看热闹的人群当中。他向道济禅师行礼,道:“宋慈久慕禅师之名,此番拜访,是想查问一事。” “你有什么事,直说就行了。”道济禅师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贵寺有一位弥音师父,听说今早交还度牒,舍戒归俗了。”宋慈表明了来意,“不知可否让我看看他的度牒?”度牒是由朝廷祠部发给僧侣的凭证,上面会写明其法号、姓名、本籍和所属寺院,持有度牒的僧侣才能免除徭役赋税。刘克庄赶着去寻弥音了,可弥音已经走了那么久,极大可能是追不回来的,所以宋慈想先看看弥音的度牒,知道其姓名和本籍后,推测其可能的去向,再去寻人。 道济禅师拿起桌角上一道绢本钿轴——那是弥音交还的度牒,一直被搁放在桌上——递给了宋慈。 宋慈接过展开,只见度牒上写有“弥音”和“净慈报恩寺”,除此之外别无他字,这才知道弥音所持的是空名度牒。度牒源起于南北朝,原本都是实名度牒,但到了大宋年间,却出现了实名度牒和空名度牒之分。实名度牒需要先成为系帐童行——年满二十,没有犯刑,且无文身,若家中父母在世,还须别有兄弟侍养——然后通过名为试经的考试,或是通过皇帝恩赏,又或是通过纳财,才可获得。空名度牒则不同,只需花钱购买,不过花费多达数百贯,上面可以随意填写姓名,大都是有钱人为避徭役赋税而买,寻常百姓只能望而却步。空名度牒的价格每年都有变化,役税低时价格低,役税高时价格也会跟着上涨,过去这几年的空名度牒已卖到了八百贯一张。虽然空名度牒上没有弥音的姓名和本籍,但从弥音能买得起空名度牒来看,其出家之前绝非寻常百姓,而且这么贵的度牒说交还便交还,可见弥音离开时有多么急迫。 道济禅师见宋慈盯着度牒若有所思,猜到弥音之所以突然归俗离开,只怕是牵涉了刑狱之事,否则身为提刑官的宋慈不会来此查问。他道:“世人皆有苦衷,走投无路之际,方来皈依佛门。若肯放下过去,改过自新,宋提刑又何必追问既往?” “不是谁都能放下过去,也不是谁都能改过自新。”宋慈将度牒合起,交还给了道济禅师,“众生芸芸,假意向善之人,求佛避祸之辈,那也不在少数。” 道济禅师道:“虽如此,然禅语有云,‘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也要看是怎样的屠刀。若是恶言妄念,放下自可成佛,但若是杀戮呢?”宋慈摇了摇头,“倘若放下屠刀便可成佛,那些刀下枉死冤魂,又该去何处求佛问道?” 道济禅师听罢此言,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从宋慈身上移开了,拿起那封收折好的信函,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