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6节 (第1/2页)
“县城里各家书院的规矩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一开始拜见夫子的时候,要准备束脩六礼的。不过因为孩子们日后的午饭会是在书院吃,还有笔墨纸砚以及书本什么的,加起来差不多一个人一年大概需要二两银子。” 梁太太又告诉她们:“这是俊杰以前书院的规矩,现在这位梅先生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吧?” 石氏感觉自己有些心绞痛了,终于更加的知道读书的难了,这还真是太太太贵了。 一个孩子就需要二两银子,他们家的四个孩子如果都去书院,一年那就是需要…… 想了半天,石氏没有算出来,倒是方青青告诉她了: “一共需要八两银子。” 那可是八两银子啊,如果不是青青给家里带来了好运现在可以做点小买卖,以前他爹带着几个儿子一起种地一年也攒不下八两银子的。 主要是,以前黎三郎读书,基本上没花家里什么钱财所以这会儿石氏心痛的感觉才会更甚。 如果是加上束脩一起还有书本费,方青青觉得这个可是一点都不贵的,她都能拿得出来。 不过看她婆婆的脸|色|,似乎不这么认为的? 之所以说读书难,目前这个时代能够识字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了,就是因为这个读书太费钱了。 哪怕家里有点小钱可以送孩子去学堂,可是念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事,万一要是念个一两年家里没钱继续让孩子读下去了? 结果呢,没学到什么东西又浪费了时间,哪怕一直读一直读就能保证一定可以考上秀才举人以后当官? 别的不说,有些人可是念了一辈子的书,最终就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的。 就算,像他们红桥村的老秀才,却也只是止步于院试。 三年又三年的,他不知道去了府城的贡院多少次,每次都是信心满满的参加乡试。 结果真的一直都是考到老,也没成功,最终只能回乡当个教书先生。 就是原本,黎家人也没想过三郎能一次就考中秀才甚至是举人老爷的。 第164章 好相公 哪怕心痛,也只是一会会功夫,毕竟黎家现在的光景已经不是从前可以相比拟的了。 就算加起来需要十两银子,他们老黎家也是出得起的…… 还是心痛啊,石氏决定了,回去之后要让那两房也掏一些私房钱出来。 反正,这需要进书院读书的四个孩子可都是老大老二家的。 石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有自知之明; 且,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会轻易的动摇改变。 反正她也没什么大见识,青青说的都是对的,就让老三媳妇做主她跟着撑场子就行了。 于是看起来是石氏和梁太太带着孩子们去梅先生家拜访的,实际上交易应酬的都是方青青。 且方青青现在举人娘子的身份名头,在外面还是颇为唬人的,就是梅先生和先生娘子见了她也都是互相礼的。 束脩和家里准备的六礼是让几个孩子亲自拿给先生的,说是孩子,其实大毛相比之方青青也没小多少。 对此梅先生似乎司空见惯,从头到尾跟方青青交谈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的。 哪怕只是短暂的交流,方青青对这位先生也有了基本的了解,跟她说话的时候梅先生自然是客客气气面带笑容的。 对着熊孩子们,县城最严厉夫子的面容就显露出来的,梅先生一摆脸|色|。 就连平日里最调皮且又是最小的四毛都站得笔挺,跟哥哥们一起保证以后好守规矩认真学习。 到了晚上又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时间,反正都没有读书人所谓的“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 恰恰相反,白日里黎家人都各有各的忙碌,反而只有晚食的时间是各人可以相互交流的好时光。 这个时候,方青青就没有出风头的意思了,反而是石氏大致讲述了今日她们去拜访梅先生的经过。 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方青青和梅先生交流的,石氏只是和梅太太说话,却不妨碍她作为举人娘亲的骄傲。 已经算是半个生意人的黎二郎现在懂得的门道比以前多多了,所以直接发问:“除了束脩六礼,可还有其他的花销?” “也就是买书什么的,他们的午食都是在梅先生那边吃的,再加上笔墨纸砚一年一共需要二两银子。” 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交就是一年,如果中途是因为学生个人的缘故退学了。 先生那边,是不会退学费的。 梁太太讲过,这条规则有点不近人情,好像是梅先生特意设置的门槛? 梅先生在县城还是比较出名的,今天她们的拜访能够这么的顺利,完全是因为举人老爷的缘故。 他收下的学生不多,但是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尽心教导的。 但是方青青知道,二两银子对于种田的庄稼汉意味着什么,所以详详细细的解释了一番。 “其实这个价格在县城里不算贵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