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8节 (第2/2页)
来就是黎修平的银钱啊。 当年他读书笔墨纸砚什么的都是家里给买的,那个时候也是黎大郎黎二郎一起供的他。 于是就这么决定了,第二天黎修平去上职之后,方青青就去找黎二郎黎二嫂。 说明了还是想让孩子们去报名明德书院的事情,“三郎哥哥说束脩他出,而且只是报名,还不一定能考得上呢。” 就连石氏在听说了明德书院需要交纳的束修之后都有点犹豫了,她小声的咕哝着:“当年三郎去读书,可都是不要束脩的。” 一开始,是老先生觉得他资质好不忍埋没了主动收他入学不要束脩的。 后来去了镇上的私塾,因为黎修平读书读得好,每个月可以拿到奖励也不需要再交束脩。 县学府学黎修平都是考进去的,特别是中了廪生之后,可是每个月都能领到钱的。 举黎家全家人之力,齐心供着三郎读书,这是以前的说法。 话是这样没错,这也只能搁在村子里说,别说是来了京城哪怕只是在县城来往见到的银钱更多之后。 石氏早就明白了,三郎是个有本事的,能够一路读书大多还是靠他自己; 以及,媳妇的好福气。 真正家里人给他出的银钱,三瓜俩枣的,一年下来可能也没超过二两银子。 可是现在几个娃在京城读书,光是束脩,每个娃都不止这个钱数。 石氏就有些心疼了,哪怕三郎说这个钱他来出。 有心想要阻止,想了想,到底还是没有开这个口。 一个家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以往老大老二家的都觉得她偏心老三了。 这要是阻止了,只怕三兄弟之间都要开始闹矛盾呢。 但是,这可是四个孩子,加起来都超过十两银子了。 石氏的心肝肉,哪儿哪儿都疼,想了想还是说道:“不是说京城有许多的书院,或许别家也不错,束脩却没有这么贵。” 可是方青青告诉她:“娘,这是三郎哥哥多方打听的结果,对几个孩子而言这家书院是最合适的。” 不止是石氏,黎二郎黎二嫂也很心疼,哪怕不是他们出这个银两。 “先生好,书院里面可以结交到的同窗也会更好,这样他们才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的日子也会过得更好。” 于是,石氏就不再说话了,只是转头看向几个孩子。 已经对读书不抱多大希望的大毛二毛也没说话,是一旁的三毛接口道: “奶奶,爹娘,你们放心。以后我们也会好好的读书,争取考中。 课余的时候,我们会和三叔一样,去书铺接一下抄书的活儿来做。 好歹,自己挣到笔墨纸砚的钱。” 从最开始的沙盘练字到现在,他们已经在纸上写了有一年多,字迹不说多么好看起码工整整洁。 在这一点上,三毛四毛比大毛二毛强多了,黎修平方青青一起考验过了的。 包括他们四个人一起在县城读书的时候,先生也都是这么评价的,也因为如此黎大郎黎二郎咬牙也都坚持着要供两个小的继续读书。 而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放弃大点的两个孩子,也是石氏教他们的。 作为掌家人,一碗水端平很重要的,这可是表现在各个方面。 也正好四个孩子分属于两家,于是石氏直接说服了两个儿子,也就造成了现在四个孩子一起要送入书院的局面。 因为刚刚在京城住下来,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收入来源,说实话一家人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 虽然黎修平有月银禄米,可这里是京城,居大不易。 说实话,那几两银子真的是不经花啊。 无论如何,最终,方青青还是成功的说服了婆婆。 然后她就和二哥二嫂一起带着孩子们去明德书院报名了,原本黎二郎一个人就行了。 考虑到方青青现在顶着状元夫人的名头,黎编撰的名字目前这段时间在京城应该还是好用的。 自然地,就邀请了方青青一起,为了避嫌于是才连同黎二嫂都来了。 果然,一说是黎编撰的夫人带着家里的子侄前来报名,书院里负责招生这方面的先生对他们异常的热情。 “之前黎大人也来本书院看过了,只说之后他的侄子们会来报名,倒是没有想到你们来的这么快。” 因为这位先生和黎编撰也短暂的交流过,知道几个孩子学过一些基础的东西,并不是完全的目不识丁。 先生给了他们笔墨纸,让他们自己写下姓名年龄籍贯等等。 这边收学生可比在红桥村要正规多了,不是说给夫子交了束脩然后稍微准备点年节礼物就可以了。 想要考上明德书院的话,先交钱报名,然后按照书院规定的日子过来考试。 只有考试通过了的小郎君,才会交束脩然后正式成为书院的学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