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1章 论道(1) (第1/2页)
乾清宫中,只有朱允熥和户部尚书张紞相对而坐。 朱允熥坐在宝座之上居高临下,可以清楚的看见张紞的官帽之下,已满是花白的头发。 张紞老了! 就算是不老,这几年大明王朝大管家这个重担,也把他压老了! “皇上,您是要在新政之后,全面放开海禁?” 只有他们君臣二人,张紞缓缓的直接开口,直接说出心中所想。 “诶.....”朱允熥笑笑,伸手拿起一颗橘子掰开,然后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果盘对王八耻说道,“给张爱卿端过去!” 外人都以为,朱允熥这个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大概是常升,李景隆,朱高炽等人。 可其实只要是身在南书房的大臣们,就心里都清楚。皇帝真正无条件信任的,却是平日沉默寡言,甚至偶尔跟皇帝唱反调的张紞。 因为张紞,是太祖高皇帝专门留给永昌皇帝的可以放心驱使的臣子。 纵观太祖高皇帝一生,最不屑也最厌恶的就是读书人口口声声说的道德操守。 但他最钦佩的,也恰恰是那些真正有品德有操守的人! 而张紞,就是这样的人! “朕的用意,你猜到了?”朱允熥往嘴里送了一口橘子,笑道。 张紞沉默片刻,“开海应是利国利民之策!”说着,抬头看向朱允熥,“以前禁海,也是没法子的事!” 在很多人看来,大明朝初年的禁海,很是有些不可思议。就因为有倭寇,就因为怕老百姓扬帆出海以至于没人种地就禁了? 所谓政ce,其实都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彼时大明立国不久,整个帝国刚从战乱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但对于百姓而言,数十年的战乱造成的一个后果之一,那就是百姓和兵乃至和贼,其实没什么分别了。 沿海之地向来贫瘠,常有不服官府管束的百姓聚众作乱。官府一旦管束不力,这些人就扬帆出海变成海盗,逃之夭夭。 再加上,当时帝国的第一要务,是尽快的开展生产,国家不需要昂贵的舶来品,也不需要华而不实的一切。 需要粮,需要布....... 所以当时帝国的重心,就注定不会放在海洋上! 而现在,在朱允熥这个时代,所有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没有海盗,也不必再怕百姓逃亡海外,大明帝国既不缺粮,又不缺布...... ~ 闻言,朱允熥笑笑,“什么叫应该是利国利民之策,是就是,应该是什么意思?” “做得好,就利国利民,做不好.......”张紞沉吟片刻,“或许,会成为后世子孙之鉴!” 朱允熥放下手中的橘子,看着张紞等待下文。 “要想做得好,就不能太急!”张紞又道,“在老臣看来,皇上您现在....太急了!” 他已经说的很委婉了! 只是说皇帝急,没有说皇帝你的野心太大了! “新政还未尘埃落定,江南一隅已是哀声怨道!”张紞又道,“再在东南之地,实行开海......” “皇上,臣老了!臣年轻时候也觉得世间之事,都是功夫不怕苦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可是直到如今臣垂垂老矣,才明白一个道理。人,一辈子莫说很多事,能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且取得成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着,张紞低头,看着面前果盘中的蜜橘,继续道,“此道,亦是帝王之道!” 朱允熥默默吃着蜜橘,没有说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