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4章 (第1/2页)
会“蝴蝶”掉一部分,也会改写一部分。 越是深入的学习史书,谢星珩的脑子就越混乱。 他到这时,也明白过来,为什么他在经史程文上,总是没有大进步。因为他不想遗忘他曾经学过的东西、走过的路。 这是新旧历史的替换,他必须选择一个观念来接受、替代,接纳了,才能更好的理解。 否则脑子里一直有旁的东西在干扰,他无从落笔。 这是一个瓶颈期,意识到这点以后,谢星珩惆怅了一阵。然后做出了选择。 他不必遗忘,但也不能这样犟着。 他可以在相关知识点上,做一个差异性标注,以标记他记忆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他写笔记,喜欢在书页里夹纸,这部分内容,他对折放好,温书时不看。想家了,可以看看。 为此,他连着忙了半个多月,学习之余,也往前温习巩固,将新旧知识做区分。 这个过程很繁琐,在纸上整理时,又很让人平静。 进入五月,谢星珩的学习情况,就有了质的飞跃。 他有想法,也有自己的历史观,接纳了这部分的历史发展,再根据这时的问题,做出回答,就跟从前读书时没两样。 孟培德很欣慰,也在这时,带着谢星珩做了一次复盘。 复盘素材,都是谢星珩的每日功课。有些是上完课的笔记和感想,其余都是他的文章。 五月之前,谢星珩发挥不稳定,文风多变,陈述也杂,没有主心骨。 单独一篇看着,都挺不错,在及格线。多篇文章连在一起,就能发现他的心很乱。 一时想写这个,一时想写那个。 有人说,出了题目,照着命题来写文章,根据主题来答,题目不同,文章自然也不同。 孟培却说不是这样。 文章是一个人的风骨,以谢星珩的乡试卷子来说,不论题目的类型、涉及范围,他最终都会绕到“民生”上。透出来的思想很直接,民为贵,民富则国强。发展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努力,而是上下齐心。 题目圈在经史范围内,谢星珩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他没有一个核心撑着他,飘飘渺渺的,不知落点在哪里。所写所谈,都是某一刻亮起的思绪,属于灵光一闪。 现在则不同了,他找到了扎根的地方,看清了自己的立场,也就找到了方向。 同样谈民生,有立场有方向的谈,跟无根无萍的谈,可太不一样了。 经史题目,多是以史为鉴。 谢星珩最初的稀烂文章,是在“鉴赏”,什么都谈到了,又什么都没有说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