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3章 (第1/1页)
倒不是就说后人必不如前人,也不是就说后人留在复刻本上的体悟与理解就会误导乃至是限制了后续翻阅复刻本的其他人,但总是会有些疑虑。 所以说这是下策。 老人脚步仍旧平稳。 中策,我太学藏书楼里有许多大儒亲手复刻的珍典典藏,如果你功劳足够,可以从我这里,将这些复刻本的珍典典藏借出去。 孟彰微微摇头。 虽然说都是复刻本,那些由大儒本人或是大儒弟子后人亲手复刻的珍典典藏,效果或许是比孟彰自己复刻出来的典藏更好,更贴合原本的真意,但 终究还是复刻本。 下策、中策若是都觉得不够的话,确实还有上策。老人终于停下了脚步。 却不是在为了跟孟彰分说那上策,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越过了儒林,来到了一处绵延碑林中。 这里是碑林。每一块石碑,都是诸位大儒高修的亲笔,其上,有他们的刀笔之法,也有他们所践行的儒道真意。 比之儒林里的纸质书籍、竹简,这里的石碑还要更加厚沉。 或许是因为石碑本身的材质,也或许是因为碑林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某种玄妙神意。 而此刻,哪怕只是站在碑林之外,远远望着碑林,孟彰也仍然感受到了碑林中或是深沉、或是厚重、或是锐利、或是安稳的道韵。 孟彰险些都要以为那碑林里的,并不是一座座石碑,而是一个个活着的大儒贤者。 上策他低声道。 上策,明明孟彰并不是想要问,但老人还是跟他细说了,你也已经想到了。 不错,上策,就是引他们亲身来我们这藏书楼里走一趟,让他们自己体悟参理。 孟彰没有去问真假。 有没有前例根本不重要,老人既然跟他说了,就不可能拿假话来诓骗他。如果有前例,那好办,一切依循旧例就是了。而如果没有 老人大抵也能让他成为这第一个例子。 谢尚在旁边听着,已经是羡慕到了极点。但他不敢乱出主意,这不是他能够插话的时候。 他紧闭了嘴巴,只在原地站着。 孟彰抬起目光,看向前方面向他站定的老人。 先生何以对我如此宽待?他直接问。 是的,宽待。从最开始第一面时候,老人就对他很宽容。 而且他很确定自己没有感觉错。 如果说这位老人看破了他身上经由重重布置遮掩之后的、远超寻常世家子直追一个小型世家的文运,这种宽待或许还能说得过去。 但孟彰也很确定自己的遮掩没有被破去。 这就很让孟彰迷茫了。 难道说,他自己做的那些布置已经在这位老人面前没有效果了,而他自己还全无感觉? 直接看破他的这些布置,更遮蔽孟彰自己的感知,使得他连一点危险的感觉都没有,这可能吗? 孟彰并不是自信到傲慢,因为他相信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背后的《华夏成语故事》,更是《网络小说》。 他相信这两部典藏的威能。 所以,必不可能是这种情况。 那就该是另一种缘故了 这位老人没有探究他的根底,所以孟彰身上的重重布置没有给予他任何触动的反馈。同时,这位老人对他还没有任何恶意,所以才没让孟彰觉出任何危险。 孟彰更相信后面的那种可能。 但这样一来,便又有了一个问题原因呢? 这位老人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孟彰看着那位老人。 谢尚和顾旦一时没反应过来。待到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中间的陡变后,两人几乎都被吓住了。 孟彰年岁小,又是初入阴世不久,怕是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厉害,但他们却是知道的。如果这位老人发起怒来 他们背后的家族可保不住他们! 谢尚接连吞咽了几下口水,才稳住了心神。 怎么办?怎么办?该怎么办才能将这位胆大的师弟给保下来? 还没等谢尚想出个主意来,站在他旁边的顾旦直接便往前迈出了一步。 他没有说话,只是一步步走到孟彰身旁,站在他的身边同样看定对面的老人。 孟彰有些奇异,不由侧头看向了旁边的顾旦。 顾旦的身体还在微微颤抖,但他的腰背挺得笔直,他站在那里,就像一棵树。 一颗在狂风暴雨中固执抓住地面的幼树。 顾旦没有看他,也不知是不是怕自己这一偏头就泄去勇气一样。 孟彰笑着微微摇头,往前走出一步,将顾旦拦在了他的身后。 顾旦愣了愣,待反应过来后,他又想往前边走。 孟彰身形不动,却又一次开口了:先生可否为学生解答? 老人望着身前两个倔强的小郎君,又越过他们,看到稍显圆滑却同样固执的成年郎君,半饷,笑了起来。 孟氏阿彰,因为我们看到了你的资质。 谢尚、顾旦都没想到,这样带着点逼问意味的问题,居然真能在老人这里得到答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