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节 (第2/2页)
。 是求圣贤之学也好,还是以圣贤之道求天下也罢。 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的路。 他身无所长,年纪又小,在读书上读出一条大道出来,未尝不可。 县学的目的,就是科举吗。 那就考。 □□孩子还怕考试吗! 虽然误打误撞走到这条路上,但既然走了,就要走好了。 纪元翻开县学发的四书,其中那本《孟子》,一共三万多字,他还要继续温习。 可惜四书有了,五经却还没有。 说起四书难背,但加起来约莫五万六千字,都能让人背的痛不欲生,即使是纪元,也不能说滚瓜烂熟。 可比起后面的五经,简直小巫见大巫。 《诗经》《礼记》 《周易》《春秋》《尚书》,这五本加起来三十八万字。 细细研读,仔细琢磨,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学不来全部。 就跟你打游戏一样。 英雄一共一百多个,听着好像也不太多? 但一百多个英雄,每个英雄三四个技能,跟通用技能搭配,连招的使用,技能伤害的计算,跟其他英雄应该怎么打。 别说弄明白一百多个英雄的技能了,能专精四五个,都已经很牛了。 这里的学问也是如此。 三十八万字,句句都是圣贤名言。 一句句背下来,弄明白,再找到其他大家的对此注释,自己再背诵理解。 例如基础科目《大学》。 对于这句话,成百上千的学者对此有过不同的看法。 其中必读的解读有朱子,丘子等。 朱子对大学著有《大学章句》,对大学的理解偏向于“内圣”。 丘子著有《大学衍义补》,理解则为“外王”。 学问无分对错,只是理解不同。 作为学子,必然都是要熟读,甚至背诵的,至少要明白两者的意思,你才能做出相应的文章。 一部大学如此,后面更是可怕。 纪元抄写的书中,对一句话,都有不同版本的解读,而赵夫子那的书也只是市面上很小一部分。 单想想,便知学海无涯。 纪元静下心,千里之足始于脚下。 既然确定要走下去,认真把手头的书吃透了才行。 旁边还在兴奋的李廷默默闭嘴。 纪元怎么回事,这就看起书了?! 他难道不觉得枯燥跟累吗? 如果他知道卷这个词,肯定会用在纪元身上。 李廷逐渐沉默,干脆也拿出书本。 背吧,谁还不会背了! 前面赶车的安五叔,还有一起去县城的村人忍不住睁大眼睛。 怪不得人家能考上县学呢! 看看这勤奋的劲。 自家小子要不然也去学一学? 说不定也能去县学呢! 上过学的孩子就是乖啊。 纪元还不知道,他默默读书,竟然又帮赵夫子招生了。 一个多时辰后,纪元揉揉眼睛。 县学,到了。 纪元刚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在背后道:“你就是那个神童纪元?写竹石的纪元?!” 第27章 第27章 写竹石的神童纪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