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_第45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3节 (第2/3页)

人有一个算一个,什么陈霸先、陈仪华,多少都有点爱美之心和怜香惜玉的习惯,陈蒨也不例外,于是他向对方缓缓伸出手,声音极其温和:“你别动。”

    韩子高不知他意欲何为,不敢动弹。

    陈蒨的手越伸越近,指尖冰冷如玉,从他颊边擦过。

    就在韩子高莫名紧张、甚至有点戒备的时候,忽见他从一旁的尸体上拽出了那根发簪,搁自己袖子上擦擦,如获至宝地收了回来。

    “花大价钱制作的利器,就等着什么时候来个攻其不备,没想到还真用上了”,陈蒨捧着发簪,神色专注,“可不能浪费,等会洗洗还能戴呢。”

    上回辛弃疾说他将小刀藏在袖中刺杀别人,太过于冒昧,陈蒨于是选择了比较隐蔽的路线,将利器改成了发簪形态。

    韩子高:???

    将军你如此节俭,实在是有宋祖之风啊。

    【作者有话说】

    裕总:???你说清楚,啥宋祖之风???

    茜茜:缺将军,缺靠谱的属下。

    韩子高(踊跃举手报名):来了来了!

    本章写了羊侃,近来在看《梁书》看到《羊侃传》,深感此君真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英杰,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甚至找不出一点瑕疵,近乎完美无缺之人,就是怎么知名度这么低呢。。。

    回头想想,可能是因为羊侃到来的时候韦睿已经死了,陈庆之的辉煌期刚刚结束,没赶上梁朝北伐一路高歌猛进的好时候,所以没能有太多机会去建功立业。到他自己当主将的时候,其实只剩下他一个人,独木难支,身边别说韦睿陈庆之,就是兰钦这种能帮上忙的二流将才都没了。最风华正盛的羊侃却遇见了雄心不复的梁武帝,只留下无尽唏嘘。

    之前觉得史书里面最悲哀的是,“若使当年身不遇,老了英雄”,现在看看羊侃的故事,才觉得即便遇见了也是同样的悲哀。

    梁武帝对羊侃确实不错,加官晋爵一路飞升,可惜羊侃晚来几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时代的机遇和天命都已经不在梁了。正因为他们也曾君臣相得,在这种历史滚滚大潮的轰击席卷下才显得分外悲哀无力,唉。

    分享一段《羊侃传》里很喜欢的:

    (侯景)遣仪同傅士哲呼侃与语曰:“侯王远来问讯天子,何为闭距,不时进纳?尚书国家大臣,宜启朝廷。”

    (羊)侃曰:“侯将军奔亡之后,归命国家,重镇方城,悬相任寄,何所患苦?忽致称兵?今驱乌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虏马饮淮,矢集帝室,岂有人臣而至于此?吾荷国重恩,当禀承庙算,以扫大逆耳,不能妄受浮说,开门揖盗。幸谢侯王,早自为所。”

    士哲又曰:“侯王事君尽节,不为朝廷所知,正欲面启至尊,以除奸佞,既居戎旅,故带甲来朝,何谓作逆?”

    侃曰:“圣上临四海将五十年,聪明叡哲,无幽不照,有何奸佞而得在朝?欲饰其非,宁无诡说。且侯王亲举白刃,以向城阙,事君尽节,正若是邪!”

    总之前面一堆就是说,侯景派这个叫傅士哲的家伙来劝说羊侃投降,结果羊侃把对方驳倒了。

    然后下面重点来了:

    士哲无以应,乃曰:“在北之日,久挹风猷,每恨平生,未获披叙,愿去戎服,得一相见。”

    侃为之免胄,士哲瞻望久之而去。其为北人所钦慕如此。

    羊侃立在城头,除去甲胄,让他见了自己一面,这是何等的绝世风采。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徽之乘船路过,让素不相识的桓伊给自己吹笛,桓伊为他奏出了一曲《梅花三弄》,随后两人各自离去,各奔前程,“客主不交一言。”

    “客主不交一言”,与这个“侃为之免胄,士哲瞻望久之而去”,有一种震荡时空的回响。

    大概羊侃就是魏晋风骨在南朝的最后遗响了吧,从此千秋寂寞,再也不曾有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