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眠春山 第174节 (第3/3页)
年纪大了,经不起车马的折腾,但是羊皮筏子还能坐一坐的。 最后他叫了两个小吏一起坐筏子到了春山湾,见这个庄子虽然落在群山之间,可一切似模似样,从边上走还能听见里头有朗朗读书声。 询问了番晓得是社学,他不禁连连点头,心下好感已经升了不少,等见到那茫茫戈壁滩上长出来的苗种,他来回走了一遍,又蹲下来细瞧,从开枝程度就晓得说的不是假话。 等他带着小吏从黄水江那里回来后,渠正最后只说了词,“中!” “到衙门领盖章条子吧。” 姜青禾跟土长暗暗欢喜,又不敢表露,只能一路憋到了衙门里。 在条子盖章要写清楚引水原因,姜青禾特意强调让衙门写为了种树,还写下了一句话,风高土燥,引水灌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望树木成活,特批开渠。 渠正只说:“好好种,别辜负了这苗种。” 而当姜青禾跟土长走出衙门时,土长还捧着条子还有点茫然,就批下来了? 而姜青禾却已经开始展望,当水渠流经每一寸干涸的土地,让草芽蓬发,树木生长,绿色填补戈壁,黄沙渐渐退去,而那一天不会太远。 第141章 属于草原的春天 拿到挖渠条子后, 那天姜青禾跟土长坐最后的筏子回了湾里,告知大伙这件事。 老一辈的感慨,“黄水江那大河比清水河可阔多了,从那挖条渠出来, 能养活几片林子嘞。” “树苗子吃水多, 有渠保着才能活。” 土长说:“挖渠是件大事, 也是苦差事,各家出点人来,银钱按人头给,一天有十个钱,年中和年尾各算一次, 肯定不会叫人白做工。” 其实十个钱也属实少了,挖渠是实打实的苦力活, 那抡起锄头刨地, 土硬到要用力往下砸, 会震的整条手臂发麻。 不等大家嘀咕, 土长又说:“除了挖渠, 在黄水江那边俺们还打算立两架筒车,引水灌河边那片地。” “那边俺记的可不是啥疙瘩地, 是黄土地来着, 也种树苗不成?”胖婶手里磕着南瓜子, 边吐壳边问。 “这就是为啥要找你们来, 那边翻了地晒过后, 雇你们种草,”土长站得累了, 说完就坐下来,跟大伙面对面说话。 李叔忙问道:“啥是雇?种个草也有钱拿?” 土长告诉大伙, “怎么没钱拿,只是得你种好到能收了,这一亩地二十个钱才能给,不只是那边的荒地,湾里所有的荒田今年都种草。” 这话让底下人直犯嘀咕,要知道湾里并不是养牛羊的大户,他们有的最少一两头,像是四婆养了几十头那还是少的。 所以他们并没有那么需要草,并不像牧民那样动辄养上百头羊,要很多的草料才能上膘。 所以有人就说:“那还用问嘛,种草割下烧了做灰肥啊。” 当然听到土长说卖了给牛羊牲畜吃时,他们压根没话能说,种呗,种草可比种粮食要简单太多了。 开春之后,除了春耕,要忙活的事情太多了,堆肥、捡粪、剜青、刨地等等,之前下了农田回来后还能休息,眼下却不成了。 得趁着天光正亮着的时候,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娃,都得背着篓子去戈壁滩捡石子。或者用小铁铲刨生在里面的尖石,一点点挖出来扔进篓子里,再拿去倒在不远处的石堆上。 一部分人还得去黄水江那里捞河砂,成堆成堆的砂石捞起,铺在席子上吸水晒干再收入仓房,等着盛夏酷暑来临前把砂给铺上。 他们忙,姜青禾也忙,理书的事暂时顾不上去办了,她把地里的活让徐祯带着一头牛干,将蔓蔓送到童学去,当然童学也还没正式开学,只是先看顾原来的这十几个娃。 自己跟土长拿着步弓在湾里的荒田里到处走,边走边合算出亩数,而这些分出来的荒田在之后都得记在整个春山湾的名下,作为公田。 五天走坏了她两双布鞋,真的是从天刚亮走到天擦黑,连晌午饭都是坐在地里解决的,最后还剩点边角地的时候,姜青禾坐在拉毡子上,她敲着自己肿胀的腿说:“湾里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人口也少。” 土长颇为赞同第一句,对于第二句她有话讲:“其实人算不得太少,毕竟七十来户,加起来有二三百人,比起其他村才百十口的总要多些。” “再有点钱就好了,”姜青禾累极了,她上半身靠在草上歇会儿,看着天上大团大团的云说:“要是有钱就招边上村子里人的来挖渠啥的,总要快些。” 土长掏掏自己的兜,她叹口气,穷的叮当响啊,到处都需要用钱,过两天又要买草籽和苗种,连眼下让大家挖渠种草的都是白干活先。 关于缺钱的痛苦是永恒不变的,逃也逃不开。 但是没钱该搞的也都得搞起来,三月初三宜动土,挖渠动工开始。 土长在黄水江边进行了简单的祭土地爷仪式,杀了只公鸡,再放了几串炮仗,几个汉子抡起手里的锄头,在定好位置各刨了几下就算完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