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真不会演戏啊 第141节 (第2/2页)
” “淘汰掉吊臂摄影机,你觉得可能吗,飞天上的能够这么稳?” 方沂不知道理工男汪涛能不能做出来他吹嘘的无人机,达成究极无敌版dj,但他知道电影圈的人有钱,逮住了要往死里宰。 尽管有诸多缺陷,dj这玩意儿有一个优点就足够了,方便。 《无人区》的拍摄地在戈壁滩。那地方最适合无人机去拍摄,吊臂太麻烦了,磨损也大,而且这俩当前并不冲突。 如果宁昊心中构思出一种分镜,他现在可以立马拍出来看效果,然后再上吊臂;而不需要让整个剧组停摆两三个小时布置机位,发现不合适。 这对于导演来说太吸引人了,省的误工费不知凡几。 方沂片子在鹏城和港地票房都不错,登顶过一段时间周冠军;汪涛亲自跑去影院看了他的电影,以及影院观众们高涨的情绪。 终于让汪涛在股份上松了口,使得方沂认购到了百分之二十,但再也不能增加。 两导演站在场边,讨论无人机的事情,吸引到了其他青年导演们的注意力,不时要瞥向他俩,卢川注意到了这一幕,他觉得自己被排斥出去了,很不爽,打了个招呼就挤进来。 “聊什么?” 宁昊指着天上。 “哦,”卢川秒懂。 这哥们自诩为导演中的极客,对技术相当感兴趣,连英特尔新出了某款型芯片都要洋洋洒洒夸赞一通,整天关注好莱坞的视效进步,批判国内止步不前。 卢川问:“国外的吧?” “国内的。” 卢川皱眉头,诧异的看方沂,“你哪淘到的?” “我是股东。” “我能不能加一个?” “不接受新股东了——除非国师或者斯皮尔伯格愿意投钱,那我也很愿意让步。” 卢川靠住墙,抬了抬自己的眼镜,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宁昊插话:“他说要四十万。” 卢川呆住了,“牛逼。” 好事者给他仨拍了照片,正好是方沂讲无人机的事情,而俩导演在了解。可是,在其他人看来不是这样,卢川和宁昊两人脸上的求知欲让他们误会了。 以为方沂在讲某种高深的电影理论。 “方导演吗,我们把您的话做了会议记录,能不能麻烦您再去确认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或者您现在还想再补充?” “为什么是我?” “因为只有您的建议适合推广,其他的比较专业了,我们看不懂。” 同志的话相当委婉。 他也许想说的,是方沂提的建议组织能帮上忙,出台文件,其他人提的还是导演的技术问题,是术而不是道。 方沂把小直升机借给了宁昊和卢川。在他离开后,卢川管不住自己了,“宁导,我想看看效果,我很喜欢这种机械……” 卢川说的急,宁昊只好看着他玩儿,又回头看方沂的背影,看到方沂又回到了前排,三爷也在那跟他说什么,不禁学着卢川一样的感叹: “牛逼。” ——小直升机在天空中左右腾挪,时而悬停,时而俯冲着拉进和目标的距离,云台从这边转到另一边,仿佛天空中架设了一条隐形的滑轨。 众多小导演都在底下艳羡的仰着头看,使得卢川非常得意,更加卖力的操作起来。 方沂回来的时候,发生的就是这一幕。 “买了,我买了。” 卢川看的方沂直接道。 “宁导?” 宁昊呲了呲牙,小直升机在他微秃的天灵盖飞过,留下一道阴影,他仰望天空睁大眼,瞳孔中的飞行器在渐渐放大。 “你说呢。” 第205章 东京攻略】 《关于鼓励小成本影片点映试行的通知》。 研讨会之后,方沂一直关注着《人物》杂志,看上面有没有给他记录一笔,终于在九月下的新一期看到了自己。 上面的配图是宁昊,方沂,卢川三人,角度相当妙:方沂挥着手讲什么,另俩背对镜头,露出腚和后脑勺。 为什么要这么拍。 大概是领导也喜欢相貌堂堂正正的吧。 “长期以来,我国小成本电影一直存在立项难、上映难、营利难等现状,在近期由中影牵头组织召开的青年导演研讨会上,来自各大院校的青年导演踊跃发言,其中,导演方沂提出这样的意见……” “扩大点映适用范围;灵活调节排场率。” “他认为……” 《人物》杂志是人民出版社主管的重点学术期刊,部级期刊。很少有演员能上去,杂志封面绝不可能用流量明星的艺术照,而是选取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商界人士,而且封面照也以严肃调为主。 这期杂志的封面是姜志强——《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的制片人,圈外声名不显,圈内是鼎鼎大名。 什么时候自己才能上去呢? 不是在里面的某一页,而是在封面上。如果光是做演员,除非做到大哥成那种级别,不然几乎不可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