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节 (第1/2页)
“赌赢了……” 长舒一口气,此刻朱高煦觉得自己有种刀尖上跳舞的感觉,虽然回想起来有几分后怕,但更多的是激动。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过山车一样,十分刺激。 现在不管老朱会不会派人去九华山找矿,总之自己是蒙混过去了,就是不知道老朱找傅忠准备聊些什么。 想到这里,朱高煦目光看向了武英殿内。 在他的注视下,傅忠也与班值太监走进了武英殿侧殿内…… 第60章 岳婿矛盾 “臣,参见陛下、太孙……”武英殿内,在朱高煦忐忑不安的时候,傅忠却沉稳走进殿内,对殿内的朱允炆及朱元璋作揖。 位置上的朱元璋看着傅忠,表情复杂之余,也不免抬手示意殿内太监为其赐座。 仅这一个举动便可看出,朱元璋对傅忠还是很有感情的。 “寿春虽然走了,但你还是我的女婿,你还是我那两个外孙的爹。” 朱元璋再度肯定了傅忠的身份,这一切都因为他在十六个公主中最为钟爱寿春公主, 其钟爱程度,让朱元璋为她破了自己立下的规矩,破格赏赐了她吴江县的肥田一百二十余顷,由此寿春公主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公主数倍。 尽管寿春公主在诞下两个孩子后便薨逝,但朱元璋看在两个外孙的面子上,一直都还是把傅忠当做自家人。 只是面对他的示好,傅忠却只是拱手作揖,没有回答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做,朱元璋比谁都明白。 自从晋王朱棡私下写信给傅友德后,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两个外孙调到了吴江县,为的就是不让两个外孙看到自己处理颖国公府。 两个儿子被带走,对于一个人父来说,傅忠能给朱元璋好脸色看才奇怪。 面对自家人,朱元璋的性格总是没有面对外臣时那么强硬,因此他并未呵斥傅忠,而是在他坐下后才改了口风: “高煦那小子在你们家也呆了一段时间了,你和你父亲觉得他如何?” “……”听到朱元璋的问题,饶是朱允炆早有了准备,却还是忍不住的失落,心中更是多少有些嫉妒起了朱高煦。 只是这种心态刚刚升起,就被他的自信心给按了下去。 对于他来说,日后的他是皇帝,而朱高煦,只能是一个郡王。 身为未来的皇帝,他何须与一个郡王置气。 想到此处,朱允炆这才将注意力放到了傅忠身上。 在他的目光中,傅忠只是略微沉思,便抬手作揖回答: “在臣看来,殿下才思灵敏,待人过分亲善,对于大明及海外各国的山川地理十分了解,甚至能在辩论中胜过臣父。” “便是臣父都说,如果不是殿下对当地的人文风俗不甚了解,他都觉得殿下曾经亲自去过这些地方。” “臣以为,若是殿下日后就藩,其治下百姓定然富足。” “至于臣父,他则是以为,殿下虽然还未领兵上过战场,但只要经历过几次,殿下所镇守之地,必然固若金汤,使北虏南下而不得,只得转进其它边镇。” “若是殿下镇守一方,则一方安,因此臣父早就交代了臣,若是日后陛下问起,最好将殿下用在频频叛乱的地方。” “相信只要殿下出镇几年,当地必然长治久安,百姓富足安康。” 在傅忠口中,始终对朱元璋爷孙灌输着一个理念,那就是朱高煦这个人能文能武。 这样的回答让朱元璋皱眉,他还是不相信自己那个顽劣的孙子会突然变成傅忠口中的贤才。 不仅仅他,便是朱允炆都不相信。 他本想出言质疑,但一想到刚才朱元璋的举动,他立马改变口风笑道: “人言浪子回头金不换,高煦不过十五,去军营锤炼一番,变化大了些也能理解。”说到此处,朱允炆看向朱元璋,抬手作揖道:“皇爷爷,自北边的兀良哈(朵颜三卫)叛变,国朝在北边就少了一个屏藩,仅十七叔一人,确实有些独木难支。” “依照颖国公和姑父的话,不妨像当年皇爷爷册封四叔一般,提前将高煦册封为郡王,让他前往大宁北边为国朝戍边如何?” 朱允炆借着傅忠的话,便要把朱高煦封到几千里外,这样的举动让傅忠忍不住抬头看向了他。 倒是朱元璋十分平静,他清楚朱允炆想要把朱高煦赶出南京的想法,但他却抚须道: “大宁是你十七叔的地方,把高煦封到那里,那日后你十七叔的子嗣怎么办?” “况且他年纪尚小,大宁北部苦寒,太早过去免不得回落下什么毛病。” “暂且留着他在南京继续读书,过两年北边有了适合的地方再把他封过去。” 朱元璋说罢,随即又对司礼监的太监吩咐: “他既然读的不错,就不要让他在羽林左卫任职了,卸了百户的行头,安生读书吧。” “另外他身边的那个试百户做的还行,就让他升任百户好了。” “奴婢领命……”司礼监太监作揖应下,随后派人前去五军都督府安排。 瞧着司礼监太监做完这一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