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子_分卷阅读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 (第1/2页)

    对选人的资格进行审查,称为“判南曹”。

    选制可参考卷74“论选事”、卷629“铨选”、、。

    ☆、【零五】骊山汤

    东出长安,必经灞水。

    所谓“灞柳风雪”,说的正是灞桥三月漫天柳絮,随风洋洋似雪。柳树还是那些柳树,在此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粗壮主干炫耀着蓬勃活过的漫长岁月,而时值深冬,长柳蓄势未发,一整片的灰褐枝条在夕阳里飘飘晃晃,往来行人渐渐少。

    许稷骑驴从灞桥上而过,恰是黄昏最美时。

    唯有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美的骊山晚景,这是久居骊山附近所得到的经验。许稷不自觉放慢了速度,看到不远处被抱在怀中的小儿去折柳枝条便不由眯起了眼。

    那小儿大约还不会走路说话,在妇人帮助下折了柳条,懵懵懂懂递给了对面牵驴待行的男子,而男子接过柳条又忍不住摸摸小儿脑袋,与妇人道别,转身便骑驴上了路。

    因是必经关隘,灞桥每日都上演着迎来送往,“灞桥折柳赠别”更是必备戏码。送亲朋离开,也期待他们的归来,但有没有一送不返、此生再无见期的情况呢?自然也是有的,且数不胜数。

    人们只熟知脚下这块土地,亲朋去了茫茫然的远方,像是送孤舟入波涛大海,音讯再难得。

    所以别离变得郑重,而再次迎来,则更值得喜悦。

    但倘若再也迎不回来了呢?

    迎不回来了。

    许稷远望着壮丽无边的骊山晚景,长叹了一口气。

    王夫南慢悠悠行在一旁,见她像是触景生情,遂道:“妹夫可是有所感怀?”

    许稷敛神淡笑,看向王夫南:“迎来送往之地,怎能不令人感怀。”稍作停顿又火速转移了问题的矛头,直直指向王夫南:“十七郎常离京师,想必也被迎送多次吧?”

    王夫南听她这样说,倒是想起许多旧事来。第一次离开长安才十多岁,满心都是出行的喜悦,亲友的不舍与担心反令人觉得好笑,当时连柳条都不愿收,还是被哭哭啼啼的母亲硬塞进怀中的。

    十八岁首次出征,至此地,老师则是一脸无情地说“出征便要有回不来的觉悟,别想着畏畏缩缩当逃兵,快滚吧”,彼时自然也是嘻嘻笑过。

    后来当真在刀箭无情的战场厮杀过,才想过“啊可能真的回不去了,早知道就收下柳条了”。

    但他此刻却是这样回了许稷:“迎送多了令人麻木。”

    漫不经心,无情无义。

    许稷笑了笑,挥鞭催坐骑快行。

    两人抵昭应时已很晚,寻常人家大概都已吃过了晚饭,而这两人则是空着肚子一路到了骊山东绣岭石瓮寺。

    百年前曾有帝王在骊山大兴工事,建离宫禁苑,甚至每年到十月便至此游幸,次年才归长安。而当时伴圣驾至此地的百官们,生活办公都在昭应城内,故昭应也曾一度繁荣似长安。

    然这也到底成了过往云烟,如今昭应渐生萧瑟,骊山也是宫殿萧疏一派荒芜,唯有古柏雪松仍傲然屹立,迎着天下来客。

    若在一百年前,秋冬骊山定然已经处处戒严,哪里还轮得到许稷等人大晚上地过来泡汤。

    可许稷不仅到这来泡汤,且还曾长居此地。

    两人至石瓮寺时,王夫南本以为到了目的地,可许稷却过寺门而不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