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辉无恙_剧组(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剧组(一) (第1/1页)

    

剧组(一)



    茹卿卿在剧组的工作是文史和礼仪顾问,玉笙烟力求服化道和演员动作都必须细节到位,所以她在剧组主要跟艺术指导配合。

    片子是从女帝降生开始拍的,玉笙烟亲自监工下的剧本紧凑饱满,是以第一集就干货满满,小公主的成长贯穿着齐国朝廷的权力角逐,后宫的红颜暗战,霜林关众将的暗流涌动,南齐与北梁的剑拔弩张,到最后南齐兵败签下了堪称国耻的桓城之盟。一集之内,故事背景已然全部铺陈得当。

    正片内容从第二集拉开帷幕。

    梁国京师兴邺城外的官道上,烟尘飞扬,一行车马被官军护送着,靠近城门。

    队伍正中,是一辆绫罗罩顶、珍珠环坠、雕龙绣凤的七宝香车,那车华丽无匹,装饰精美,不似北地之风。

    来者何人?城楼上,器宇轩昂的守城将官高声断喝。

    秦王麾下定边大将雷树荣,奉命护送齐国昌泰公主与太子进京。

    车马缓缓进入兴邺城,轻风掠过,将七宝香车的绣帘吹开,露出车中姐弟惶惶不安的稚嫩脸庞。他们尚不知,此时齐国颢京的皇宫里,楚皇后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

    下一幕,镜头转到了北梁宫城九重阙外。军士告知车中姐弟,必须步行入皇城谒见梁帝。

    十一岁的昌泰公主下得车来,牵着自己年幼的胞弟,迈步向梁帝所在的大正宫走去。

    引路官阔步在前,两姐弟在十几丈外紧步跟着,空旷辽阔的宫道上,两枚小小的影子挨在一起,显得伶仃寂寥。

    小公主目若朗星,望着大正宫正殿的方向,青涩的脸上写满隐忍与不甘。

    今入梁为质,他日必灭国以雪耻!唐筱手拿剧本,不禁念出声来,剧本上,这句话是昌泰公主的内心独白。

    茹卿卿扭头看她,提醒道:小点儿声。

    咱们离镜头远着呢,听不见。唐筱满不在乎,转而歪头离她更近些说,灭国以雪耻,这句台词真燃啊!

    茹卿卿敷衍地嗯了一声,内心毫无波澜。那话真的很霸气,但是,她真没说过。她和弟弟被送到梁国时,当时齐国的国力明显处于劣势。历史的转折没出现之前,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多活几年。不过用现代的眼光看,编剧把设计的这句独白放在此处,确实是点睛之笔。

    小演员少年老成,这段演了两次就过,接着便是被网友戏称为4D铜矿的剧情。

    庄重巍峨的大殿内,梁帝高坐龙椅之上,御阶下,文臣武将列立两厢,两排队伍首位的人,皆蟒袍玉带贵气非凡。

    外臣参见大梁皇帝陛下!清脆的嗓音回荡在殿内,更显得一双姐弟孤弱可怜。

    你们便是齐太子与昌泰公主?梁帝以胜利者的姿态遥遥俯视,展露出威严的笑容,他旋即指着自己右手边的人道:这位,是朕的太子。

    姐弟转个方向,齐齐对那人敬拜:拜见大梁太子殿下!

    太子微微颔首,便见梁帝又指着左手边的人道:这是朕的次子秦王,你们没见过他,可你们的父皇,和你大齐的文武百官,都是认识他的。

    五岁的齐国太子闻言仍是一脸懵懂,只有昌泰公主故作从容的神色中,闪过一丝惊惶。她紧握一下弟弟的手,二人回身,弯腰施礼:拜见大梁秦王殿下!

    梁国群臣,这才拱手回礼:见过齐国太子、公主殿下!

    群臣响亮的问候声充斥在大正宫内,仿佛是对战败国最有力的讥笑挖苦。而那吃了败仗辱了国体的君臣们,却还在千里之外的煊赫明堂上惺惺作态,这最屈辱的一幕,却只推给两个不足弱冠的孩子来承受。

    然而谁又想得到,今日置身九重阙里纤弱的公主,经年之后,竟是翻云覆雨灭了梁国的千古第一女皇。

    有命无运的两代梁帝,忍辱负重的两朝齐君,金殿朱墙,四帝同堂。这样亘古绝今的历史画卷,也难怪多年来一直被网友们津津乐道。

    少顷,便听高高在上的说话:我大梁与你齐国乃兄弟之邦,你姐弟此番到来,不必拘束,往后就在若熙台安心居住。说着声量抬高,杨晓冰!

    殿外候旨那人忙入殿叩首:微臣在!

    梁帝指着那宦官打扮的人对齐国姐弟说:这是南宫给事杨晓冰,你二人住的若熙台归他所管。今后有什么事,尽管驱使他去办,不必客气!

    姐弟二人领命,复又拜谢梁帝。

    若熙台位于九重阙之南,原是梁之前陈朝的皇宫所在,历经战火后,陈朝宫室尽遭毁坏,只剩连接原先御花园的若熙台还勉强能住。

    离宫别苑,断壁残垣,梁帝赐这样的居所给齐国的太子和公主住,未偿不是怀着灭齐平南之心,有意折辱一双姐弟。

    听到导演最后喊停的时候,唐筱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她的工作很繁琐,要每天向玉笙烟汇报剧组的拍摄进度,并将公司的意见反馈给剧组,若有什么人员物料需要跨范围协调,也是她去沟通结局。看得出玉笙烟的确很器重这个助理,剧组开始并没有把个二十出头的丫头片子当回事儿,却在见识到了她的执行力,以及得知她家庭背景后,态度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