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_第四集 第十二章天下英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集 第十二章天下英雌 (第4/6页)

的……

    这些人当然可以不用炒作,而且还要尽力避免各种绯闻和不良传言。

    因为他们本身的才华或者地位已经决定了,他们只要老老实实工作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新闻,足够多的跟作品本身有关的猛料可以维持他们高昂的人气,所以对这种人来说,媒体的炒作和不实报道实在是种困扰,对他们本人和他们身边的人的隐私是种长期的骚扰侵犯。

    第二种人就是那种自身的实力和目前人气还不够,而又已经被八卦媒体盯上的明星。这类明星在娱乐圈里数量最多,可说是主流。

    他们一方面厌恶媒体的不良报道对自己的骚扰和伤害。一方面又很希望能一些不痛不痒却又吸引眼球的报道来长期维持自己的人气,保证自己不被冷藏。

    当中有些聪明的,如小云这样的,就会懂得怎样跟媒体搞好关系,制造一个“双赢”的局面。把所有自己的新闻,都控制在一个自己能掌握的范畴之内。既提升了人气,又不至于影响公众形象,这也是圈中人一项必修的谋生手段。

    当然现实的情形不是绝对的。很多人也游离于这两个阶段之间。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被称为“国际巨星”的,曾经当过国际大电影节评委的那位张子仪小姐。

    当年张一谋导演刚带她出道的时候,她是逮谁沾谁。只要是公众发布的场合,她都会跟在场最红的那位公众人物尽可能亲密和贴近。

    所以她得以新闻不断,什幺和张一谋贴面、给成龙过生日、陪房祖鸣逛街等等,自然是八卦满天飞。类似什幺巩丽接班人,什幺父子争美之类的花边新闻配合着她每一部和国际大导演合作的电影,使她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现在她地位超然了,从第二种人升级到了种人。已经到了随便接个戏,或者拍个广告都可以成为头头条了,她对外的作风立刻三百六十度转变。

    现在她出席公众场合,距离男明星和导演们保持八丈远,而且尽是避免亲密动作,一本正经,满口艺术;随身带四个保镖,逛街时发现记者偷拍,扑上去按住就下胶卷,砸相机。

    按照她的解释,是因为从前还是小女孩,不懂事,和导演们、大哥们都是好朋友,不注意小节;而现在是长大了,所以懂得保护自己了,懂得和传媒的恶意报道做斗争了……

    她这话有几成可信,其实业内的人都知道。

    当然,除了这两种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不过这种人似乎不能称为演员,或者不能算圈中人。

    就是类似放录象带的张玉和爆潜规则的肖琼这类人。

    这种人可谓是想出名想疯了,也不管是好名还是臭名,也就是传媒们所称的“恶炒”。

    娱乐圈里的明星可以分成这幺几种,但是娱乐新闻却只有一种。

    很多人不知道,娱记、狗仔和记者根本是两码事;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更是两码事。

    社会新闻基本都是真的,而娱乐新闻基本都是假的。狗仔队不是采访报道新闻的记者,而是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的作家。

    只要有一点点由头,或者类似的“八卦点”,就可以创作出一条“新闻”来——比如易青和小云的车差点刮上了,就可以写成“严重车祸”。

    实在连由头都没有的,还可以自己来编。所谓有绯闻要夸大了写,没有绯闻他行绯闻也要写。比如小云和易青今天的事情,要是没有他们“昔日旧情”的资料,娱记们就会自己弄个马甲,到网上要害的地方自己发个帖子,自称“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然后,娱记们再在自己的本刊上发表评论说,今天本刊记者在“网上”发现一个帖子,“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其实这个知情人士就是他自己。

    21世纪初,中国刚刚出现各种娱乐报道的时候,许多传统的正经报纸的记者和受害的演艺人士、老艺术家们批评指责娱乐传媒滥发不实报道,愚弄群众。

    当时的娱乐传媒界有一句回应这些指责的着名论断——“我们之所以愚弄群众,是因为群众需要并渴望被我们愚弄”。

    这句经典之极的话封住了所有反对者的嘴,最终使娱乐八卦传媒的不实报道泛滥到这种程度。

    有需求就有供给,有供求关系就有市场。

    各种不实报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看报道的人只愿意相信那些夸张的负面的消息,不喜欢看那些正常的真实的正面的东西。

    一个传媒单位如果象中央电视台的那些主流媒体一样,整天写某明星如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