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11 (第2/2页)
道:“郭先生您不听那些碎嘴话,自是不太清楚。”她压低点声音,“都说冯姑娘原是京城官家贵女,可惜父辈惹怒圣颜,家中百人就剩这三个小娃娃。好几年前他们被流放到镇上,这两年才进了县城。” 郭长生胡子花白,微微抖动。 孙婶子没发觉他眸中掀起惊涛骇浪,接着道:“可怜见的,父辈造孽孩子受罪,冯姑娘那时才多大,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 郭长生问:“她……可有说过她父亲的名字?” 孙婶子摇头道:“这倒不曾。” 郭长生搅动碗里的白粥,冬菜墨绿的碎影在白米粥间起伏,有的陷入粥中,再看不见。 那位大人知道冯家后人在这吗? 他微不可微地叹口气,胃口已无,让孙婶子把早膳撤走,又歇息下了。 ……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杨瑾自成亲后,身上好似有福神眷顾,考场上一路通关。待到来年夏末,乡试的成绩公榜,他位居第三名,高中举人。 接下来,便要准备年后京城的会试了。 中周县离京城百千里远,此行一去,没几个月怕是到不了。 马老爷虽不喜自己相好的儿媳妇被杨瑾拱了,但见他高中,比自己儿子不知有出息多少倍,出于商人素来的利益观,他心觉在他尚能帮助的时候帮上一把,欠下个人情,也是有益无害的。马家除了做做酒楼,还会天南海北的走货,带几个人随商队进京,并不是难事。而马老爷早年在京城置办过间小院,久无人住,也是时候找人去添添人气了。 入秋后,晚风终于稍减炎热,夹带丝丝凉意。 冯知春点亮烛台,拿出绣盘里做到一半的棉服,穿针引线,继续缝制。 她女红的手艺虽比不上原身,但这身骨的记忆还在,经过这两年的熟练,衣服也越做越好看。 杨瑾赴宴归来,推门而入,便见冯知春正专心致志缝制给他的棉服,弯唇一笑,步伐轻快地走近。棉服上的花样已初成型,是岁寒三友,他赞道:“好花样。” 冯知春放慢穿针的速度,边问:“马老爷请你吃饭,说了什么事?” 杨瑾笑道:“你猜不出?” 冯知春嗔他一眼,总算停下手中的活,将针线棉服收好,正经问他:“你打算随马家的商队进京?” “嗯。他们骑马,更快。这样我也能多在家陪你们段时间。”杨瑾顿了顿,道,“其实……我在想,你们愿不愿意与我同去。” “去京城?” “对。考试都是尽人事听天命,若此次不顺,我再带你们去京城就难了。”杨瑾言下之意,京城曾是他们三姐弟的家,大多人都会想回家看看,哪怕那里已经旧景不在。若他落榜,错过这次,又不知何时再有机会进京。 冯知春一时恍神,她已无法问原身还愿不愿意回去那个令她伤心的地方。有关京城的记忆仿佛刺满利针,她一想,整颗心都疼得发颤。 而知夏、知秋,离京时他们还小,记忆远没有她的深刻。 冯知春垂眸想了片刻,答道:“早晚也要回去看看,知夏和知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吧。” 她把两个小家伙叫来,说明情况。如她所想,知夏知秋对京城的印象不深,但一听可能会留他们守家,忙摇摇头,也要一同跟去。 于是,在冬天渐近的时候,这间才住过一年的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