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28 (第2/2页)
吴攸道:“先生但说无妨。” 魏启敛道:“我朝初建时,男丁满二十岁,便可得田百亩,死后收回大半,因此人丁增减,皆记录在案,按此收税,最为便利。” 他又道:“可如今,许多百姓四处流浪,土地荒芜,这些人的赋税无法征收,最后都落到了同一乡中,其余田户的头上,因此这留下种田的要付的钱越来越多,付不起的,就只能弃地离乡,如今一个种田的人,担着三个人的赋税,这又如何能担得起?” 如今齐地马上就到了要缴纳夏税的时节,虽然收成不错,可是,在吴攸看来,到底如何收税才能有钱可用,又能让百姓休养生息,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 吴攸再次感叹,真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啊! 她喃喃自语道:“这税到底该怎么收,收多少呢?” 魏启敛道:“按资收税、量出制入。” 吴攸又紧接着问道:“资产如何确定?支出如何计算?” 魏启敛答道:“先将每人的户籍确定,不管原先户籍在何处,只要居住当地,就要按居住地定籍。确定了户籍,再如我给这货物定价一般,按房屋、田地、财物估算,分成三级九等,每级每等,税率不同。” “按上一年的花费,兼以考虑当年的收成,制定支出,将其一级级分派到州、县、乡里,摊到每一户的头上。” 吴攸接着问下去,这魏启敛也不开口要钱,反而说的滔滔不绝,不止吴攸一人,其余众人,也都听得津津有味。连吴怀之都感叹道:“若是家乡如此收税,我那里一村人也不至于都躲藏起来了。” 魏启敛道:“正是!百姓若是交不起,不是做了流民,就是当了匪寇,不禁钱收不到,农田也荒芜了,长期以往,从上到下,国之根基,就动摇了。” 吴攸听了,拜了三拜,道:“先生高才,又知道百姓的疾苦,为何住在此处,不去寻一个功名?” 魏启敛看了看立在一边的薛清文,道:“江南诸地,百姓富足,仓禀充实,我在这里逍遥的做个要饭的,每日也少不了酒菜,还有人陪我下棋,有什么不好呢?” 吴攸正色道:“南方是如此,可是北方呢?先生难道没有想过,北方常年在周曾,李康路把持中,民不聊生,青黄不接的时候,到南方来抢粮食的事情,还少么?” 她说着话,又把那玉佩往魏启敛面前一推。魏启敛和吴攸谈得畅快,银子的事,再也不提,但见了玉佩,还是多看了一眼,这一眼看过去,方才见着,上面写了一个“赵”字。 他抬起头来,惊道:“原来竟是这样。” 薛清文也凑过去看了一眼,笑道:“当着我的面,怎么就敢替你的老赵抢人?!” 吴攸气呼呼的道:“谁又老了?!他不过大你两三岁而已。” 她转念一想,大约是薛林时常拿赵扬如何少年老成,独当一面来教育薛清文,这样薛清文才一听到赵扬的名字,就要挤兑她两句。 趁着魏启敛拿着那玉佩端详的功夫,吴攸走到薛清文面前,低声道:“你再说他,待我见了孟姑娘,也不会说你的好话。我就告诉她,你在这建州城里整日吹箫唱曲,那月楼里的人,各个都和你熟捻得很。” 薛清文慌忙摆手道:“不过是爹爹从前整日夸赞这姓赵的,我才说他几句,等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