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3 (第1/2页)
丞并不真的知道他干了什么,见他头那么低,还以为他听课听得特别入心,便拍了拍他的桌子说:“好了,你上来。我问问你,别人只写文质之辩,你承题中是怎么想起写‘夫天下之势趋于文而不可挽’这句的?” 咳,这不是政治课写小论文随手评论时政成习惯了吗。现在是成化年间,风气淳朴,连个彩印画笺都没有,再传三代到嘉靖年可就不这样了——以嘉靖朝为背景的有个著名电视剧,里面很明显就人人都贪腐,世风日薄…… 当然,这话心里想想就行,嘴上不能说。他装得特别纯真地说:“是学生读时,读到东周故事,以其礼仪已堕三代之风,故有所感,写入文中了。” 林先生点了点头,说道:“这句与你破题中尚文之弊相应和,承得也算圆转,只是下面那句‘夫子先进之从,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极乎’,又与破题相犯,我险些就黜落你的文章,不许张贴了。” 那、那怎么就没黜落呢! 崔燮遗憾地看着林监丞,脸色都黯淡了几分,看起来活像个被先生挑出毛病,怕自己要受罚的小学生。 林监丞心一软,哄了他一句:“我看你这两句用词虽相同,却是层层呼应,加重了夫子救时之意,便且饶过了这一回。” 他还要看别人好好听讲没有,倒没注意到自己那句安慰后,崔燮的脸色又悲苦了点儿,自顾自地点评道:“到这里还算平缓,后面却以一句‘何则?’转折,平空拔起一个陡坡,自问夫子为何要示世人‘用中之极’,而后接着便是以一句自答入题:道散于天下,而礼乐其显者也。 “夫子之救礼乐之弊,非止礼乐,亦为导时俗回归先王之道也!” 林监丞叹道:“后面且不论,能把孔子‘从先进’之言引导到圣人之‘道’上,这篇文字便立意便高了。你等以后作文时也要记着,不可只抠原题字眼儿,也要揣摩圣人做这些事时的心思念头,从小处见大。” 众生连称受教,眼角余光都落到崔燮身上,想盯出他是怎么想到拔这么高的。 崔燮也跟他们解释不了。 后世的学生们开始做理解就要总结归纳中心思想,那时候就是拼命往高处、大处、虚处拔,写作文更是早就形成了习惯——孔子都是圣人了,从的又是同为圣人的文王、武王、周公,想再拔高,又够不着尧舜禹三代,那可不就只能高到虚无缥缈的“道”上了吗? 反正已经叫人看了个够,多大的耻度也都破过了,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只当这些人都是萝卜白菜。反正也没哪个能上来抓着他,真打起来他也不虚谁! 这么想着,他心里那股不好意思的劲儿倒是一点点落下去了。 只是讲到后面,林监丞又夸他用诗经中“黍离”之后,诗由西周的降为的典故,暗指“王者迹熄”,典故用得恰当时,他又悄悄红了一下脸。 这篇文章用的典故还是不够多,大部分不是出自就是,只添了谢助教讲时提到的篇名代表古代教化,再就是一点周礼常识。 若再给他一年半载时间读书,写出来的论据还能更翔实。 他想着如何改得更好,林监丞已讲到了这篇文的结尾:“结尾重扣承题句子。‘天下靡靡日趋于伪’一句与承题遥相呼应,更悲怆有力。有此怅叹在前,之后又言夫子从先进之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