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24 (第1/2页)
矗日本电影就会全面复苏,那个时候进军日本已经晚了? 事实上,再过几个月,角川映画就会成立,并在其后发展出“角川商法”,将出版与电影联系起来,取得了一大突破,为日本电影复苏开了一个好头。 王梓钧与邹文怀在年前的时候,就并购了一家叫做高桥电影株式会社的公司。高桥电影株式会社成立于50年代,那个时候正式日本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创始人高桥三郎原本是个独立导演,在赚了几桶金后,便自组了一家电影公司。 那个时候的日本电影人很幸福,就像几年前的华人导演一样,拍一部赚一部,高桥三郎的公司越做越大,逐渐进入发行领域,并在关东地区建立起一条规模不错的院线。 可是到了60年代中期,高桥电影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了,连续的票房惨败让它不堪承受,撑到1972年终于宣布其片场倒闭,只留下了发行与院线业务。 又撑了三年多,由于日本电影业的整体下滑,高桥三郎的发行公司与电影院也渐渐不支,四处找人脱手。 可非电影行业的企业投资电影,要到70年代末的时候才大规模兴起,因为他们都是在看到了角川映画(角川映画是以出版商的身份进军电影行业,角川商法成功后大赚其财)的甜头,想去分一杯羹。此时此刻,除了极具市场前瞻眼光,敢吃螃蟹的人外,是没人愿意接手必定亏本的电影公司的。 邵逸夫之所以不掺和进王梓钧与邹文怀的计划当中,其中除了保守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邵逸夫对日本电影市场当前的情况非常了解——人家日本自己的电影都扑街,你华语电影进入能讨得了好? 王梓钧不信邪,邹文怀也是个敢闯的人,两人派出助手在日本逛了一圈后,便看上了高桥电影株式会社。以每人付出25万美元,并承担原高桥公司一亿日元债务的价格,收购高桥电影公司90的股份。(日元汇率七十年代波动很大,三次升值、两次贬值,此时的日元对美元汇率大概是250:1左右,一亿日元大概相当于1520万台币)。 也就是说,两人总共花了100万美元,买下了一间规模中等的发行公司和31家电影院的九成股份。若非是需要一个人继续运作公司,王梓钧和邹文怀会百分之百的买下来。 这看起来是占的大便宜,其实不然,若两人不做出什么改革的话,那么这些公司和电影院,不但不能赚钱,反而每天都在亏本。 事实上,这些年在日本,像高桥电影株式会社这样的公司,倒闭了不知道多少。要知道五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公司多如牛毛,但能撑到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复兴的又有几家? 高桥三郎今年53岁了,导演出身的他当年可是风光无限,如今虽然保留了公司一成的股份,不过也沦为王梓钧和邹文怀的打工者。 说起来,高桥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出售公司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拿到了50万美元。 两位华人老板的投资,让高桥三郎很是感激,特别是还给他保留了公司一成股份。对于公司的感情,高桥三郎比任何人都要深,简直就是在当做亲生儿子在对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