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七) (第2/2页)
张领土之事不以为然。纣王认为自己有命在天,还怕什么呢?殷纣王的天命思想正是传统的天命思想体现,整个王国里不都在信仰着天命,祖祖辈辈不是在信仰着天命,祭祀着鬼神,纣王自然是从小到大就是被天命思想灌输着。所以纣王自然是相信“啊!我的命运难道不是早就由上天决定了吗?”zWWx.org 可祖伊对纣王提出的疑问给出的解释是:“呜呼!乃罪多,乃能责备在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祖伊说的意思是“啊!您的过错太多,上天已有所知,难道还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吗?殷国就要灭亡了,您要勤于政事,为国努力啊,要不您的国家能不被周国消灭吗?” 纣王与祖伊的这段对话虽是出自《尚书·西伯勘黎》,此文不过是西周初期统治者设教的目的。纣王与祖伊的对话,正是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天命的新诠释。 在“西周文”里充满着浓重的天命思想与占卜巫术迷信的同时,又宣扬着“以德配天”因果报应的“天命政治观”。“以德配天”正是周人建立周朝后的政治纲领,这既是历史政治经验所得,也是政治统治的需要。只因小周邦却消灭了大殷国,在建立的周人分封的一统天下的家天下统治后,不能不沿用商朝的天命思想来统治殷商留下庞大的商国子民与地盘。周人同时给天命一种新的诠释,是为自己夺取天下寻找出一种新的借口。即要想得到天命的保佑,是要附有条件的。周朝的统治者给出的“条件”就是“德”(即周王应虔诚的祭祀天帝与祖先神,以及勤恳的为“天命”赋予的治理好天下子民的使命),“以德配天”成为周初的政治口号。周王朝讲的“德”,就是“西周文”出现大量的“德”说。周初的“以德配天”,也就逐步演变奠定了帝制社会两千多年道德治国的乌托邦论调。 “西周文”里一面大讲天命与神沟通的同时,一面也大力颂扬开国之功的文王。周初在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时,“天命观”是一种有效地治‘天下’的政治手段。周人把自己取代殷商统治说成是天命不佑护了殷纣,而佑护了周人的文王;是殷纣违背了天命,文王顺应了天命,这就给天命以全新的解释。在“西周文”里,充满着这种“天命”的思想意识。“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尚书·泰誓》) 这是周人要取代殷商时,寻找出历史根据的说法。夏桀不能顺从上天,给国家造成灾害,于是上天就不再保佑夏桀,废除了夏桀的国运,而保佑了成汤。这是武王在《泰誓》里的讲话,是为自己灭商寻找到的理论根据,这正是“君权神授”的最初理论。 周人建国后,不是不信天命,而是相信天命保佑了文王,才取得了立国的基础。而西周倡导的“德”,其目的是“配天”的。“西周文”里充满着“以德配天”的思想,既笼罩着浓重的天命巫术思想,又阐发着以“德”的王政说教。这正是西周初期时代的背景决定了。“西周文”里的思想与《周易》一书的思想是不同的。《周易》一书,既没有了天命思想,而且是一部无神论的政治哲学。《周易》打破了西周初期“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思想,而构建出的是“以爱为民”(《周易》里没有“德”说,而是出现了大量的“孚”说。“孚”的本义就是“爱”)的“民本”思想。《周易》一书是一部理性思辨的政治哲学,显然与西周初期的时代背景不符,既不是周初的统治者(即文王、周公)创作了《周易》,更不是西周的史巫创作的《周易》。 既然《周易》一书不是西周初期产生的,哪么是出自何时呢?是否是出自西周中期或后期呢?我们继续寻找其产生的时代佐证来,虽然“西周文”里找不到《周易》一书的蛛丝马迹,那么,还有反映西周时期的一部诗歌汇集——《诗》。我们看能否从《诗》里寻找到《周易》一书产生的时代来?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