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一) (第4/4页)
易经》,以解读卦象所示的吉凶。 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这部书称为《易》(意为“变易”),大概也是此而来。后来时《易》的补充解释渐渐增多,有些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箴言,有些是形而上领域的看法,有些是对宇宙的看法。这些补充解释直到周朝末期甚至汉朝初年才以“附录”形式写入《易经》后面称作‘十翼’。”(《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这里冯先生虽然是通过别人的认为而说出《易经》是蓍草占卜的结果,但冯先生也认为“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归根结底说明《易经》是一部占卜书。而冯先生所说的“《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的”,这可是冯先生的新创举,没有学者这样说过。冯说的《易经》就是《周易》,而《周易》里六十四篇文章是独立体系,既无“八卦”二字,也不涉及“八卦”学说,“八卦”卦学之说,是《易传》作者们通过春秋史巫筮卜,而总结出的占筮学说,是对《周易》的以讹传讹。冯的这种说法,无疑证明《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的性质。因为“八卦”无疑是卜筮所运用的方法形式。《辞源》里也这样解释过。而在《左传》里不是还保留着不少用“八卦”筮卜和解说卜出一卦的吉凶的筮例吗?冯先生这个说法可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是有根据的。说白了冯先生说的《易经》的卦爻辞,就是解释“八卦”的,任人用蓍草起出一卦,再从《易经》里看那一卦的爻辞、卦象就可作出吉凶解释了。 《中国哲学简史》在十五章里又说:“如前所述《易经》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巫者取一把蓍草,每两根一次,取出放在一旁,最后剩下的或是单数,或是双数,记录下来,这样连续六次,后得结果构成一卦,《易经》中对这一卦辞就应是神对卜者所求问事的指示。”(《中国哲学简史》第148页) 这无疑说明冯先生所认为的《易经》是卜筮之书。 冯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与胡博士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都是产生在美国。不过胡适先生那部书早于冯先生。冯先生在美国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后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用英文在美国出版,据说这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用英文在美国出版是上一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被人翻译在中国出版。笔者手里是一本2004年版的版本。冯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但这是早年的说法,而后来又有了新说法,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里,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里说:“因为《周易》是一种代数学,它不具体地讲这些矛盾,而只用两个符号来代表,这两个符号就是阴阳。” “把阴阳这两个符号错综起来,就成为《周易》的六十四卦。” “这一套比较完整的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古代的中国人没有完成,现代的中国人要完成。”(以上见廖明春选编《周易二十讲》第16、17页) 冯先生这里又把《周易》(不称《易经》了)称为“宇宙代数学”,与他早年说的是“《易经》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发生了改变。把《周易》说成是“代数学”,已然是受传统象数易学的影响,是一种从象数易学中新的发挥。说《周易》是“代数学”是只见“易学”上的象数说,而无视《周易》里的文辞。这同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即使把《周易》说成是“宇宙大爆炸”,谁又能奈何呢?认为都说不清《周易》时,就可以胡说八道了。总之,冯友兰把《周易》说成是“代数学”,是他没有弄懂《周易》是何而产生的新讹说而已。故冯先生他最后的遗言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见“千年书”华光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伍绍东、方宁编著)。 这也许冯先生是弥补其一生没有对《周易》哲学研究的遗憾呢?也不知冯先生这一句话,是真正看出《周易》是哲学了,还是如同一些哲学家那样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包含了哲学思想的那种哲学观呢?就不得而知了。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