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 (第1/2页)
7 以上通过对《周易》一书里的比喻之句,做简单的举例分析。我们已知《周易》一书除了极少篇章没有运用比喻外,而绝大部分的篇章中是运用比喻来推明事理。而且还有不少篇章,通篇就是运用比喻,象征来论证事理。这就体现出《周易》一书文章论述的特征——比喻说理。为何《周易》一书同《诗》里的诗歌那样,而用“比兴”手法,这为理解《周易》哲学的认识方法提供了思路。即《周易》为何是运用比喻说理的思维方式? 《周易》突出表现在比喻说理的思维方式。 《周易》一书里的比喻不是修辞手法,而是传统的思维方法,即比喻推理思维方法。那么什么是比喻推理呢?为何《周易》一书里的比喻比比皆是呢? 李先焜先生认为,比喻推理,既不用于修辞手法的比喻,也与逻辑类比推理有别,比喻推理的特点是: A前提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比喻,结论(被比喻)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B比喻和被比喻者都相应的复合判断,具有理由与推断的内在联系,而且两者之间能概括出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 C比喻推理的作用是以浅喻深,增强知识能力和文章的说服力。(《逻辑学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显然中国古典哲学(先秦诸子哲学)里运用比喻目的不是处于修辞学,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多用生活的事例、自然现象等,来比喻所要表述的思想观点。如成语“假途灭虢”里的事例,就运用的是比喻推理。 春秋,晋献公想借道虞国去讨伐虢国,就送给虞国国君美玉,宝马。虞国国君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而虞国的大臣宫之奇阻之不能借道给晋国,宫之奇谏道:“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於车,车亦依轮。虞之与虢,相持而势也,若假有道,虢朝之而虞夕从之矣”(《淮南子·人间训》)。宫之奇用车子的车身与轮子的关系比喻虞与虢两国“相持而势”的关系,一旦虢灭亡,那么虞也就跟着不存在了。这是比喻推论出两国共存共亡的关系。这种比喻推论事理确是浅显易懂,用鲜明具体事情推论抽象的事理。这种比喻推理是比喻说理的深化。而《周易》里的比喻更具体的说应是“借喻”或“隐喻”式认识方式。 研究者表明,原始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可大概为三种,实象(实际动作)思维,表象(具体形象)思维和类化抽象(意象)思维。而联想性借喻是意象思维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认识理解联想性借喻呢? “联想性的借喻,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是通过联想把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借比喻,以明其意,对于事物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属性,关系及其对人的价值等等,无法用形象性或象征性来表述。为此,原始先民在思维过程中又创造了一种借喻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借助某种类比意象,进而联想到另一种对象,从而使自己在思维认识过程中,能够摄取和把握一种新的信息。比如借手镯表示“有”,接口中嚼物表示“真”,借用有毒的箭头表示“恶”等等。 借喻是联想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能使观念中的意象由此及彼,互相沟通中有一个过渡,在思维中,借喻比象征性的会意间接性更大。因此,通过借喻来交换信息的双方,都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借喻的出现,使原始人能够借有形的东西去把握无形的东西,借可见的东西去把握不可见的东西,从而使原始思维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大跨步的向前迈进了。因此,拉法格认为,借喻是抽象思维借以钻入人脑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正是在借喻中,对象的属性是在同另一事物(标准事物)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这是对象其属性开始分化的起点。也是抽象思维的最初萌芽。”(《思维发生学》张浩著) 从以上而知,借喻是原始思维的高级形式,借喻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