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 (第2/2页)
不是抽象思维。那么《周易》里的比比皆是的比喻,无疑是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了。通过联想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比喻(借喻或隐喻)以明其意。这岂不是《周易》一书的特色么?如《周易》第一篇文章《乾》,这是借“龙”喻“君子”。以“龙”的几个不同变化过程,以喻君子为政的诀窍。 如《履》篇是借老虎比喻君主,“君子”为政如同跟在老虎后面,这就是“履虎尾”,这是用形象的比喻揭示政治道理。 如《剥》篇是借“床”的剥蚀损坏,喻政治逐步走向衰败的现象。 如《井》篇是借“水井”喻养民的政治道理。 如《鼎》、《震》、《丰》等,都借自然现象或物来喻政治道理。 《周易》六十四篇文章如前面所举例,运用比喻说明政治道理是比比皆是。为何《周易》一书里如此之多的比喻呢? 经中外专家研究表明,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三个基本的阶段。 直观动作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最初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直观性很强,概括性极低。原始人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具体的实物形象。如用肢体动作表达意思。 原始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别明显的表现在原始语言缺乏抽象的形容词上,原始人往往只能用具体的比喻来说明事物,原始人只能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比喻说明事物的性质。原始人对任何具体事物的描述都是形象生动,他们常常用明喻或借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表象思维阶段,原始人的思维是具体和形象的。原始人进入初期的抽象思维,摆脱不了对“象”的直观。在形象思维活动中,经过各样的形象活动产生了意与境,形与神。 意象是由表象概括而形成的意识中的理性形象,他既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形象的表象,而是二者的结合。 文明人的思维活动可以从意象上升到概念,原始人则只能对意象进行类化。 所谓“类化”就是根据许许多多“象”上的某些相似性,对各种意象进行的初步分类整理,从而整体的或部分地揭示思维对象的某些特征,其结果就形成了类化的意象。 原始人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类化意象及意象的拼接活动,来进行初级的抽象思维以把握周围世界。(《思维发生学》张浩著) 由此观之,《诗》或《周易》,以及先秦诸子之学的思维方式没有突破原始思维。先秦诸子哲学突出表现在及其重比喻,用具体的比喻来说明事理。而先秦的“八卦”学,则是类化的意象思维,先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突破原始思维而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 《周易》的思维方式是比喻思维,这是原始思维无疑了。无疑《诗》的思维方式同理是原始思维表现。即使春秋战功时期的儒道等诸子思想学说,作为东方古典哲学与希腊古典时期哲学被统称为“轴心时期”人文思想,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确实“轴心时期”东西方产生一场精神运动,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由此形成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这差异在于思维方法一方是突破性的,而另一方是连续性的。古希腊进入古典时期的哲学,已突破了原始思维,而产生了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中国这一时期(先秦))的哲学思维则是一种原始思维的延续,还处于形象,比喻及类象思维中,并没有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自然没有产生出像希腊古典时期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而东方中国的《论语》、《孟子》、《庄子》等还在用比喻或寓言在说明事理,而《易传》似乎进入了类象思维,把世界万物给囊括进八种物象(类化)里,用八种物象类比世界万物。以至于后来的阴阳,五行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律,成为解释世界万事、万物的模式或套子,一切事物均可套进阴阳五行的套子里去认识。???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