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二十一) (第3/4页)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的,本身这是如何也联想不到一块呀?既非起兴,又非比喻。若算“天下有山”用来比喻,但也比喻不出“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的道理来呀?总之是没有可比的内在关联。凡认为《大象》文是通过八卦取象阐发出一凡政治道理就理解错了,实乃取象只是言说每一篇里的那个“符号”而已,而每一篇名称之后的一句“君子”如何,则是通过《周易》每篇内容阐发出的政治道理。 《周易·遁》篇的本义是为“君子”讲述隐退,即后来说的急流勇退或功成名退。若不能急流勇退否则会引火烧身的儒家仕途观。而正是《大象》文由其阐发出的内容都属政治观,“大象”文的体例是由取象表明的哪个“六联体”符号,并引出《周易》里篇名,由此篇阐发出一句“君子”之治的政治理念。“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就是《大象》作者对《遁》阐明的“君子”政治观。故《大象》文表述的内容都属政治观。《大象》文若去掉前面的取象的话,看后句的内容都是很有哲理的。这是一种新的理论建构,已发展了《周易》里的原有政治思想内涵。 《左传·昭公二年》:“二年春,晋候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这里韩宣子看到的“易象”是什么呢?是否就是解释《周易》的“象”辞呢?为何不说“周易象”呢?在《左传》一书里所记录的筮例皆是用《周易》一名。《左传》里记载史巫用《周易》筮卜要早于韩宣子见“易象”一百多年。《左传》一书里记述春秋后期直接引《周易》之文用于说理也是称《周易》这一名称,而用《易》代称《周易》,则最早的正是(即现有的史料中来看)《左传》里记韩宣子聘鲁出现的称法,随后《左传》里也有《易》称法。 那么这“易象”就是指释《周易》的“象辞”(即后来称《易传》里的内容之一),韩宣子见的“易象”不是指《周易》与“象传”,应是释《周易》的文章称“易象”,才会有韩宣子看到后的那种惊奇之感。那时对《周易》一书在上层应该是不陌生的,见了《周易》并不会有惊奇之感,只有见到不曾有过的解释《周易》一书义理文章才会感到新奇,才有韩宣子呼之欲出的“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的这种感慨来。 这韩宣子所见的“易象”,应是《周易》学术文章,即《易传大象》文章了。“大象”文是阐述“君德,君礼,君治”,才会使韩宣子感慨“周礼尽在鲁矣”。也正因“大象”文的出现“突破”了巫术神学观念,彰扬了人文理性,更彰显了《周易》里的义理思想,启蒙了人们对《周易》一书的新认识。 韩宣子在鲁国太史那里见到“易象”的时间是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昭公在位32年,即前541前510年)。这是属春秋后期,孔子这年才10岁。孔子不但不是作“易象”的作者,也不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易象”的产生也许孔子还没有出生呢?孔子到老年才喜《易》(即《周易》),又非常惋惜没有了时间把《周易》一书研究透彻。既然没有研究明白,就不能去写阐述《周易》的《易传》文章了。说孔子作《易传》是一种拉大旗做虎皮的行为,那是汉朝人的附会而已。 《左传》里并没有涉及孔子过多活动事迹,而只是引用了一些孔子的话来论事理。《左传》成书是在战国时期,而《论语》一书也是战国时期编撰而成。写《左传》的作者是按春秋史料而写,大抵孔子死后在社会上已有名气,写《左传》的作者才引用孔子的话。 《左传》里有引用孔子的话,但不是出自《论语》一书里的内容。如《左传·文公二年》:“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发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爱居,三不知也”。zWWx.org 而文公二年是公元前625年,这年比孔子(字:仲尼)出生还早七十多年。 又如《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吉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而宣公二年是公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