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易学评论》(七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七十七) (第1/6页)

    下卷:现代"易学"评论

    第二篇:古今"易学"混乱现象及成因

    第一节

    古今人们对今本《周易》认识上的混乱现象,其表现在《周易》称谓内容上的混乱;《周易》性质说法上的混乱;《周易》注译上的混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农耕文化。这是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民族骄傲,而一部《周易》又是中华古代农耕文明的结晶,又被当今称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一部《周易》说了几千年,一部《周易》犹如民族的史诗那般,吟唱了几千年。由一部《周易》而产生的“易学”,贯穿了中国古代(后封建时代)文化的价值核心。

    可一部《周易》,2千多年来,都说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难怪人们跟着人云亦云,众说纷纭。

    不过对《周易》虽说是众说纷纭,但从古到今在说法与运用上不外以几个方面。

    一是义理引用:

    自《周易》一书出现后的先秦至整个后封建时代,上层的知识界不以为《周易》被史巫用于卜筮过而遗弃《周易》,而自始其终都在引用《周易》里的文章句子直接用于说理,把《周易》看作与《诗》、《书》典藉一样而引有。到取消“五经”、“四书”在中国思想界的垄断地位后,这一传统现象也就断裂了。这可以称为“义理引用《周易》派”。

    二是卜筮运用:

    在先秦的春秋时代(由《左传》记载),巫史通过画符号占筮,并改造《周易》原创文本里的文辞当占辞。虽然孔子从理论上给予《周易》义理阐述,到战国时代,在诸子的典章书籍里,已没有了以《周易》占筮的记录,并且从理论上排击占筮思想。自秦汉帝王专制始,巫术占筮复兴,而理论上又把《周易》筮术化(首推《系辞传》)。自“三圣”《易》说成为易学上的权威,《易》也成为五经之首的经。自此《易》经成为神秘主义思想的活水源头。《易》经也与占筮说形影不离了。虽然汉京房建构出新的“八卦纳甲”筮术把《周易》的“文辞”客观上从八卦占筮中分离出去。算卦上不再借以《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而比类人事吉凶,而采用的是五行生克出六亲模式,并通过四季、月令、旺象而比类人事吉凶,客观上对恢复《周易》义理的研究不在受占筮说的影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两汉的占筮中,不在把《周易》的文辞当占辞了,到魏时终于出现了王弼继承先秦象数义理以及文字“训诂”方式注释《周易》的义理思想,这是《周易》学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当然这划时代的转变是相对把《周易》当占辞看待来说的。因为王弼对《周易》所做的“注”,也没有把《周易》原创的义理给注释出来。自宋图式易学的出现,更主要是朱熹把《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说,并以占筮角度对《周易》进行注释,而形成了朱熹的“死角”,《周易》与占筮再次被扭曲在一起了。虽然明清的占筮上是运用的“八卦纳甲”五行生克方法,但国人由于朱子之说,再也抹不掉《周易》与算卦等同看待的习俗了。至到今天的学界里多是步朱熹的后尘,而把《周易》理论上说成是占筮之书,而在算卦批命行业的应用,并不用《周易》一书的文辞做“占辞”了,却打着《周易》“预测”的旗号,而实际运用的是八卦纳甲,五行生克的那套筮法(而今天在网上唯一看到台湾某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却在讲述以今本《周易》算卦的方法)。

    这自后封建时期至今在算卦上虽然已抛开《周易》的文辞当占辞,但总把《周易》与占筮搅和在一起理论,特别是今天更甚于古人。

    这可称为“占筮引用《周易》文辞及空打《周易》旗号占筮流派”。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段里的两种称法。

    先秦时期的春秋,是占筮引用春秋《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的时期。

    而自汉京房建构“八卦纳甲”筮术至到今天,在算卦上不在引用今本《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可已然打着《周易》(或《易经》)的旗号,而应用的是八卦纳甲筮术。

    这样就可称为:春秋占筮引春秋《周易》文辞流派;现代空打《周易》旗号算卦流派。

    三是义理注释《周易》:

    这是以轻象数及结合《周易》文辞注释《周易》义理派,这可称为义理派。

    唯王弼以注释《周易》时不杂《周易》为卜筮说,也把《易传》里凡带“卦”称的的《易传》文章排除在外而不做注。唯王弼例外,古代凡对《周易》注释的象数义理者没有不认为《周易》有占的功能,这是受《系辞传》的影响,更是今本《周易》结构形式影响所致。

    四是义理注释《周易》而理论上又认为《周易》是占筮功用:

    如古代的张载、程颐。现代的黄寿棋等。

    古代在注释《周易》一书的义理时,在理论上是双重性质的看待《周易》。

    古代虽都以象数注释《周易》的义理,以训诂式把《周易》注释发挥为封建帝王时代里的义理思想。但理论上确把《周易》做双重性质看待。即是说理论上把《周易》说成有“占”的一面,而在对《周易》的“训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