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 (第3/6页)
没错。 徐云作为杀手锏拿出的‘武器’,正是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里的电子可以换成光子,二者其实没啥区别——至少在现象上是这么回事。 上头提及过。 物理界十大实验中,托马斯杨设计的实验便独占其二。 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就是大家花个几块钱就能搞定的宏观物理实验。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另一个则是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而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别名,叫做...... 物理史上最惊悚的一个实验。 它惊悚的地方在哪呢? 因为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在科学实验中正式遭遇的‘灵异事件’。 不过这里的灵异大约有50%是真灵异,还有50%是人为平添上的假灵异。 这个实验的思路基础就是上头说过的托马斯杨实验,不过发生在1961年。 随着科技发展,当时的科学界已经有了可以发射电子的机枪。 可以不停的biubiubiu。 结果呢,最终的结果也和杨氏双缝实验一样: 穿过双缝的两道光线各自震荡交汇干涉,波峰与波峰之间强度叠加,波峰与波谷之间正反抵消。 最终屏幕上会出现一道道复杂唯美的斑马线,也就是干涉条纹。 但粒派不服呀,就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我们再做一次实验,把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出去看看,一定会变成两道杠的! 于是他们把电子机枪切换到点射模式,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 然而结果依旧是斑马线。 其实电子...或者说光子要真的是波,那粒派也没啥好说的,愿赌服输嘛。 但问题是他们发射的单个电子! 要知道。 根据波动理论,斑马线来源于双缝产生的两个波源之间的干涉叠加。 也就是出现干涉条纹,代表着就是同时通过两条缝,而不是前一秒过左后一秒过右的概率模型。 可这样一来,就和单个电子的‘单个’相悖了: 单个电子要么穿过左缝、要么穿过右缝,不可能同时穿越两条缝。 这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谜团。 当然了。 关于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更有名的可能是另一件事,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个实验: 为了进一步的观察真相,科学家们在屏幕前加装了两个摄像头,一边一个左右排开。 哪边的摄像头看到电子,就说明电子穿过了哪条缝。 同样,还是点射模式发射电子。 结果是这样的: 每次不是左边的摄像头看到一个电子,就是右边看到一个。 一个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发现哪个电子分裂成半个的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真正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研究者们忽然发现,屏幕上的图案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变成了两道杠! 没用摄像头看。 结果总是斑马线,光子是波。 用摄像头看了。 结果就成了两道杠,电子变成了粒子。 实验结果取决于看没看摄像头? 听起来是不是更毛骨悚然了? 不过作为一本专业的科普作品,这里要科普一件事: 第三个实验...也就是所谓加装摄像机的实验,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未实际完成。 其实想想也知道。 别说摄像机了。 哪怕是其他设备仪器,你想要直接看到电子或者光子穿过哪个缝,这可能吗? 所以你在网上无论怎么搜,都不会找到任何与摄像机观测有关的专业论文或者实验视频。 实话实说。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确实非常惊悚,它的真相至今未曾被破解。 但如今网络上看到的‘惊悚’,实际上带着二创的添加色彩。 目前真正完成过的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只有以下三个: 1、早期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是在量子力学建立初期就经过实验验证的现象,比较有名的是日立电视台的电子双缝干涉。(hitachi/rd/portal/research/em/doubleslit.html) 2、惠勒的延迟实验。 在1979年的时候。 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的约翰·惠勒在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