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71 不懂沈忆宸 (二合一) (第3/4页)
宸愣住了,林震从未在书信中跟自己提过身体抱恙,反而还强调毋庸担心。 不过有一点沈忆宸跟徐东海类似,那便是从去年秋后,就没有收到过林震的回信。 特别是这次离京之前,沈忆宸还特地写了封信给林震,希望老师能利用自己在福建的身亡,招安各路叛军避免杀戮,结果依然没有收到林震的回复。 沈忆宸还想着会不会是出闽路线被起义军封锁,驿站信笺等等传递不出。现在看来,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老师莫非还卧在病榻之上? “不知,先生从未与我诉说过。” “先生终究还是疼爱你这个正式弟子些。” 徐东海感慨了一句,很明显林震不告诉沈忆宸,是不想让他在京师过于担心。 “看来我得尽快赶往福建了。” 沈忆宸默念了一句,对于疼爱这些他并不在意,更多是担忧老师林震的身体。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苏堤的另外一边,不知何时起已经停了一艘硕大的楼船,并且隐约能看到人头攒动。 “向北兄,西湖雅集快要开始了,我们过去吧。” 徐东海不经意间看到了远处的场景,于是站起身来朝着沈忆宸提醒了一句。 要知道西湖雅集可不是一般的文人士子诗会,有着各地学派宗师大儒参与,门下弟子桃李满天下,迟到的话连他这个杭州地方官身份都不好使。 “好,那便过去吧。” 沈忆宸点了点头,一同起身前往远处的楼船。 来到近处,沈忆宸才发现,西湖雅集的规模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宏大。 楼船并不是一艘,而是像当初应天府冬至诗会画舫那样,用铁链给串联起来,形成了数船连舫的画面。 并且湖面不像是河面,常年风平浪静不用考虑航行,楼船可以建造的特别恢宏,简直不输后世的小型游轮。 另外还没上去,沈忆宸就能听到从楼船传来的莺莺燕燕之声,看来士子风流这一点,在大明任何地方都是通行的。 更何况苏杭自古有着粉艳之地,靡丽之乡的传统。 徐东海好歹当年有着“神童”称号,加之背后有个应天府兵部尚书堂叔的靠山,便径直带领着沈忆宸,朝着大儒宗师们所在的主楼船走去。 这里面也可以称之为西湖雅集的“主会场”。 “东海兄,许久未见,没想到你也来参加雅集。” 刚一上船,就有一个年轻士子过来朝徐东海打招呼,语气中有些意外。 正常情况下,入仕官员是不会参与这种辩经论道的。一方面是身份有别,很容易出现拿官身压人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是从政后,做学问很难做过这些大儒宗师。 到时候辩不过被吊打,岂不是自取其辱? “瑞初兄,久违了。” 徐东海拱手回礼,态度颇为恭敬。 “这位是?” 年轻士子回礼后,便把目光看向了沈忆宸,眼神中有些疑惑。 能参与西湖雅集的,除了当世大儒宗师,还有就是才华横溢的年轻后辈。 成名趁年少,这等雅集要是能辩倒一位大儒,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毫无疑问可以扬名立万。 反之,没有两把刷子上台,就得成为众人笑柄身败名裂! 南直隶地区够得上资格参加西湖雅集的年轻才子,几乎都能混一个熟脸,可眼前的沈忆宸看着无比眼生,他到底是哪个学派的弟子门人? “在下朱向北,还请瑞初兄多多指教。” 朱向北? 咋听到沈忆宸说出这个名字,徐东海都以为他认祖归宗了。 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互相介绍道:“瑞初兄,向北是我当初在昭文书院的同窗,最近这些年一直闭门苦读,近日才出山。” “向北,这位是霍州学派曹公的关门弟子陈瑞初,才华横溢深得曹公真传,理学造诣极其深厚!” 霍州学派曹公的全名叫做曹端,明永乐七年举人,授官山西霍州学正,相当于后世的教育局局长身份。 曹端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研究理学。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为学术观念,开宗立派创建了自己的霍州学说。 并且曹端注重言传身教,讲究以德服人跟知行合一,得到了四方学子仰慕,纷纷争着要拜在他门下受教。就连明朝大理寺卿薛瑄后来创建的河东学派,都深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