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六十一章 与虎谋皮 (第1/2页)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节选自《玉壶吟》李白 …… 白复按捺住心中的震惊,勐然问道:“监军宦官边令诚是不是安禄山的密谍?” 李辅国一愣,点点头,道:“不错,他确实被安禄山暗中收买,向玄宗进了谗言。李隆基中了反间计,颁下敕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斩首。 但如果不是李隆基丧失理智,区区谗言绝不至于临阵杀将,而且是诛杀高、封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封常清洛阳兵败、撤入潼关后,曾经三度上表,向李隆基陈述兵败缘由,并针对叛军的战略意图和战术策略,详细拟就了一份应对的方略。然而,这三份极具军事价值的奏表,却被李隆基弃之一旁……” 白复打断李辅国的话,问道:“叛军之所以能轻易攻破长安,源于高、封二位将军被冤杀、潼关失守这两件朝廷重大决策失误。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再向您核实一下哥舒翰将军贸然出潼关之事。 我查过兵部留存的军报,哥舒翰将军据守潼关时,玄宗忽然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称叛军大将崔乾右驻守陕郡的兵力不超过四千人,而且都是老弱残兵,防守异常薄弱,唐军应抓住战机大举反攻。 但事实上,崔乾右作为燕军西进关中的前锋,其兵力至少也在两万到三万之间;而且,崔乾右的麾下都是骁勇善战之兵,属于燕军中的劲旅,尤其是其中的同罗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事后证明,这份情报完全是错误的。 这份错误的情报导致玄宗误判,立即遣臣到潼关宣诏,命哥舒翰即刻率部东征,进攻陕郡,克复洛阳。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哥舒翰不敢抗旨,只好放弃潼关天险,冒然出关决战。最后中了叛军的伏击,导致灵宝惨败,十数万唐军灰飞烟灭。 我一直没有查到这份情报的来源,不知是否来自边令诚这类密谍?” 李辅国哈哈大笑,道:“白大人,您太高看我们密谍了。这份别有用心的情报确实是捏造,但捏造这份假情报的人不是我们密谍,而是时任大唐宰相——杨国忠! 白大人,您也是久经战阵之人,但凡领兵打过仗,谁会被这份信口开河的情报所蛊惑呢? 可李隆基偏偏就信了,而且还不顾众朝臣的反对,根据这份假情报作出了事关整个战局的重大决策。 是他老湖涂了吗? 不! 是因他有无法明说的原因,是因他对安禄山之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不是他看人看走眼,姑息养奸,大唐怎会狼烟四起? 起初,很多朝臣对安禄山谋逆的意图都有所察觉,可见李隆基如此宠信安禄山,便没人敢讲。 即便是安禄山的罪状昭然若揭时,李隆基还对重臣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籍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 (朕对安禄山推心置腹,料他必不会心生异志。东北的奚和契丹,全是靠他镇守遏制的。朕可以当他的保人,你们无须担忧!) 等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回长安,李隆基颜面扫地。 此刻的李隆基迫切希望用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挽回他的颜面。他一心只想着光复洛阳,生擒安禄山,彻底洗刷这个逆贼带给他的耻辱。 所以,只要是有利于收复洛阳,活捉安禄山的情报,李隆基都愿意相信它是真的。 杨国忠最善于察言观色,正是摸透了李隆基的心思,才大胆捏造了这份假情报。” 白复问道:“既然这份假情报漏洞百出,太子和众朝臣为何不劝说玄宗?” 李辅国冷笑一声,道:“劝说有用吗? 哥舒翰接到东征的诏书后,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奏报李隆基,陕郡兵力薄弱乃安禄山设下的圈套: ‘叛军千里而来,利在速战速决;唐军据险而守,利在久战。叛军残暴,久之必失人心,兵力也会萎缩,迟早会生内乱。唐军只要静观其变,届时乘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