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单于夜遁逃,大雪满弓刀终 (第5/5页)
宦履历上的交集,但其人特别受到董卓的宠信,被待以国士之礼。 蔡邕也投桃报李,竭诚尽忠,最终被王允所杀。 蔡邕之于董卓,无异于班固之于窦宪,陈琳之于袁绍。 首发&:塔>-读小说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汉书蔡邕传》 当然,王允这是在胡说八道! 王允是好人吗? 他是好人堆里挑出来的! 蔡邕是兖州陈留人,曾被征召为司徒掾属,做的都是言官、史官一类的虚职。与陇西出身,活跃在并、凉二州的董卓着实无关。 从出身籍贯来看,蔡邕的同乡,陈留高氏与袁绍联姻(高干、高柔是袁绍外甥,陈留人高顺疑似二高从兄弟),而袁隗又与董卓合作,发迹或许与此有关。 此事没有证据,权作猜想。 但从仕宦履历来看,蔡邕与关中士族的关系则非同一般,尤其是与杨彪,马日磾等人亲善。 蔡邕曾与杨彪、马日磾(di)等人共同撰写(续写)国史《东观汉记》,而杨彪与马日磾因为关中出身,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 故此,云某称杨彪与蔡邕私交甚笃,并非言而无据。 复征(卢植)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后汉书卢植传》 杨彪是弘农门阀,前文已述; 马日磾则出身三辅(扶风),很受凉州集团的敬重。 蔡邕被杀时(192),马日磾曾奔走求情; 李傕秉政时(192-195),马日磾亦曾亦太傅身份(上公)出使关东,和解义兵。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王)允曰:“伯喈(蔡邕)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后汉书蔡邕传》 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劝诸侯罢兵)。--《吴书孙讨逆传》 如果考虑到马日磾的籍贯(扶风)与黄琬的仕宦履历(右扶风)相吻合,二者之间或许又有旧交。 董卓提拔黄琬为三公(见前文),或许亦有此考虑。 总之董卓集团,大抵是一个通过“乡党”与“仕宦”为纽带结成的政治团体。因此蔡邕受到董卓的殊遇,也合情合理。
董卓与蔡邕关系极佳。从“三互法事件”即可见一斑。 所谓三互法,即禁止本州人牧本州,禁止本郡人治本郡。 互为婚姻者,亦不得交互在对方州郡为官。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任官避籍制度”。 而蔡邕是三互法的坚定反对者。 臣(蔡邕)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后汉书蔡邕传》 当时受三互法钳制最严重的,当属幽、冀两州。 据说,若在这两州为官,其余十一州都需避籍… 这…这…没人能在这两州做官了。 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后汉书蔡邕传》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而董卓恰恰对三互法嗤之以鼻,乃至任免籍贯幽州辽东的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 此事恐怕便有蔡邕的参与,毕竟“废止三互法”是其政治主张。 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本章说得有些多,诸君莫嫌啰嗦,实际上,云某始终认为,不了解历史真相,还有必要写历史小说吗? 罗先生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时,不也一样将《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翻烂了吗? 在汉末三国,要杀尽士族豪强? 哈哈哈,笑死个人! 那不就是公孙瓒和孙策!他俩蹦哒了几年? 话说回来,士族豪强垄断知识,杀尽他们,你如何治国? 莫非靠大字不识几个的奴客? 或许他都不知道什么叫奴客。 这就是最近那本正火的新书,无知不是罪,出来瞎显摆、自以为高明才是。云垂赏竹涛的汉末雄风